人性的崩塌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
最近看了开心麻花舞台剧改编而成的影片《驴得水》。影片讲述民国时某偏僻乡村,校长将挑水用的驴虚报成老师“领空饷”,教育部特派员突击检查,情急之下校长让一个铜匠冒充老师,不料特派员对“吕得水”老师相当欣赏,决定将他塑造为乡村教育家以获取国外捐款,为了大局,校长决定一错再错,而局势也越来越失控……
影片营造出了一种明显折射真实世界的荒诞,有时有些夸张,充满戏剧感。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有点像是某些春晚小品的路子,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
校长,两位男老师,一位女老师,校长的女儿,特派员,美国慈善家,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影片中的校长怀有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美好理想,表现得比较乐观,每次发生什么意外,校长都用那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来说服其他人也平复自己的心,然后继续为了所谓的理想去放弃尊严,让事态越发失去控制。
在得知特派员明天就来检查时,校长最快反应出找个人冒名顶替,几个老师在夜色中满村找人,正好看见铜匠,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铜匠拽到学校,又是洗澡又是理发,给铜匠换上中山装,一名乡村教师就成型了。
影片的前半段充满了类似于小品似的笑点,几个老师都在为掩盖铜匠的真实身份而编造出一出又一出的谎言。听说“吕得水”老师家境显赫,还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执意要听“吕得水”老师讲英文课。这段情节中,最惹人发笑的莫过于铜匠用本地方言骗过了特派员,对特派员无知的讽刺相当明显。
特派员对“吕老师”非常满意,准备第二天照相,将“吕老师”塑造成乡村教育家,然后就可以向美国人索要教育捐款了。铜匠的小农本色再次显现,他拒绝照相,怕死的早。为了让铜匠好好照相,女老师张一曼发挥“浪荡”的本事,“睡服”了铜匠。第二天,铜匠很配合地照了相,特派员满意地走了。铜匠却动了情,对张一曼满眼不舍,临走时还给张一曼唱了动听的情歌。张一曼有些内疚,因为他们利用了铜匠,特别是她,用这样的方式让铜匠乖乖配合。
铜匠被他们利用,但是校长和另外两个男老师没有任何不好意思之处,可能在他们眼里,铜匠只是小农,没文化,什么也不懂,只是“驴子”一样的人,能够顶替老师已经是荣幸了,他们这些“有文化”的人才是重要的。为了顺利拿到钱,张一曼的行为也可以不在意,反正她本来就是浪荡的人,尽管他们之前表现得很友善,尽管裴魁山在之前还说想娶一曼。
之后,校长收到了大笔教育捐款,几个老师也一下子富起来。校长购买了教具、桌椅,还准备设立奖学金,提高当地入学率。这时,人性发生了迅速转变。
首先表现出变化的是裴魁山。有了钱,他用于自我挥霍,“大夏天穿着貂”的桥段便是这一体现。校长提出共同出钱设立奖学金,他第一个反对。裴魁山在影片中可谓一坏到底,爱钱、势力,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让人不禁疑问:知识分子也可以这么坏么?
特派员的那句“我理解知识分子的脾气”在影片中出现了好几次,但那几个所谓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表现出知识分子该有的骨气,相反,在利益面前,在权力面前,在威胁面前,他们立刻投降,甚至下跪磕头,真是有趣。导演你这样黑“有文化”的人真的好么?
周铁男的前后对比也很鲜明,喜欢校长的女儿佳佳,不敢直接告白,表面上看有着“文化人”的涵养和矜持,而且口才不错,拥护校长的提议,俨然青年教师的标准配置。在后来特派员提出无理要求时,他还敢顶撞,但被特派员的安保人员威慑后,他立刻表现出懦弱的一面,跪地求饶。
张一曼的结局无疑令人惋惜。她是一个追求自由自在的人,在性方面也比较开放,尤其是她一边弄着花瓣,一边唱着“我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小调的画面,对情爱的憧憬自然就从银幕上流露出来。为了“顾全大局”,她一次次做出牺牲,直至被作践得精神失常,最后自杀身亡。这一人物的设定,有些女权主义的思想在内,埋怨男人害了女人,但这种把自己弄很惨,一副“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可不是女权主义所倡导的。
铜匠的人设在前后发生的转折最明显,令人震惊。他本来是一个很单纯、什么都不懂的人,得到校长女儿一个月的辅导,识字后明白了受教育前被别人欺负与摆布,让他受教育只是为了利用他,因此他对这些人和教育抱有极大的敌意。特派员第二次来视察,铜匠以一副新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他穿上了貂皮大衣,仗着特派员给他的权力而展开报复,结果张一曼被打,还被剪掉了头发。这也许是对教育的巨大讽刺,老师能教知识,却不能教做人,错误的教育方式常会产生反作用,没有真正的文化积淀,有了知识反而更害人。
当得知铜匠是冒充的老师后,特派员不但没有追究责任,还要求他们必须演好戏,骗过美国慈善家,只要钱到手就行。这又批判了官本位,脾气、良心、理想、事实,这些都不重要,想要的利益到手就行,不管其他。
校长的女儿佳佳是个极其单纯的女孩子,确切的说是幼稚,这种幼稚不仅表现在能真心将一头驴当作朋友,还在于相信一切都应该分对错、讲道理,总是在关键时刻坏事,害得别人还要紧急圆谎。在看的过程中,我觉得她特讨厌,特轴,可是仔细想想,以前我也这样,凡事都想分对错,总想看到别人做正确的事、善良的事。其实,成长的过程也是逐渐发现生活的灰色地带的过程,那些没真正生活过又善良单纯的孩子不会理解大人们的无奈。
影片最后显示,佳佳去了延安,突然想到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会让有希望的人去延安吧,不然怎么证明之后的一些事。某总局看了就容易批准电影上映了。
这部影片里的人物在开始时都不是坏人,但在利益、权力面前,他们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寒心的事,人性的崩塌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影片中营造的那个时代如此,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