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我把书读完了,对,就这么狂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120人  明白君是明白人

01

书读完了。

这么牛的话,来自陈寅恪。

其实他说的也是别人,不是他自己。他说的是历史学家夏曾佑。陈寅恪年少时去见夏曾佑,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老人这话听的谦虚,实际太霸气了。中国古书,按照李敖的统计,本来有二十万三千种。历代战乱,损失了五分之三,也还剩下十万种。十万种古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听起来像天方夜谭。陈寅恪当时也不信,认为老人老糊涂了。

历史上读书多的人,当然有。比如清朝的陈梦雷,他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共有一万卷、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册,一亿四千四百万字,分装五百七十六函」。他自称「读书五十载」,「涉猎万余卷」;这一万卷,他应该都读过,实在堪称古今读书最多的人。不过与十万种古书相比,似乎也还有不小差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他敢不敢说自己把书都读完了?

以上说的是中国书。实际上,今天我们当然知道,世界上的书,太多太多了。谷歌公司发起的谷歌图书,收录了35种语言700万本书。但谷歌的一个工程师用搜索算法,得出世界图书总数为1亿2千9百多万册。

02

这样一个数量,谁能读的完?谁敢说自己读完了?人世不过百年,就算自娘胎开始,一天一本书,百岁也才能读3万多本。连十万中国古书都读不完,遑论以亿计的世界图书?

偏偏有一个钱钟书,对他的小老乡李慎之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对此,李慎之先生感慨道:环顾域中,今日还有谁能作此言,敢作此言?

钱钟书先生与李慎之先生都是雅士,应当不存在自吹与吹捧的嫌疑。可见,尽管书的数目多,却是可以读完的。陈寅恪先生年幼时怀疑夏曾佑老人狂语,等他自己老了,却发现:中国的古书,不过是几十种,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所以古书虽多,却读得完。他终于也信了。

另外一个读书极其渊博、懂多门外语的金克木先生,个性里有好猜谜解谜的一面,对陈寅恪以及夏曾佑的故事很着迷,他探究了一番,找出了一个可以用来解释书多但能读完的道理。按照他的看法,书与书之间有联系,总有一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开这些书,其他书就无可依附。

所以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找到这些基础书、读这些基础书。

金克木先生举例,比如了解西方文化,必须读《圣经》,没有《圣经》的知识就几乎可以说无法读懂公元以后的书,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书。而理解亚洲,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无法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了解西方哲学,要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等。而了解西方文学,则需要读但丁、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堂吉柯德》等。

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了。金克木先生被誉为钱钟书之后的第一流学者,他围绕读书方法的文字,如“福尔摩斯式读书法”以及“读书有间”,当然价值很高。对我们后人来说,既听到书能都读完的传说,又知道方法,看起来,的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金克木先生与他所著的《书读完了》  

03  

然而,问题也在于:和书一样,读书方法,作为后辈,我们也知道的太多了。

比如,如何读中国古书的基础书,就有好多说法。胡适给清华学生编过国学书目,取个名字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了186种,看题目就知道,如果不能读完他老人家列的这些书,他会多么痛心疾首。结果清华学生还是读不完这么多,于是胡适先生忍着悲痛,又出了一个书目,取名《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共39种:题目已经暗示了,这要再读不完,老先生得血流满面了。

但梁启超不满了,「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于是梁启超先生也开列书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及《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连书带方法一块介绍。

钱穆先生的看法又有所不同。他认为中国人必读之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只要七部就够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金克木先生又不同,他按照他理解的必读基础书,列的是十部:《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瞧,我们的幸福与痛苦都是知道的太多。知道的多,又有选择障碍了。

04

换个思维,如果我们不决心通过读书让自己成为跟钱钟书、陈寅恪、金克木一样牛的人物,那问题简单多了。就不必因为想着要彻底读懂、读通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把读书变成了痛苦的修炼。

有人问梁启超,你的人生观根底是啥?梁启超回答道:我拿趣味做根底。读书也是,读着有趣即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也主张: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离开了趣味,书是书、你是你,你和书就少了一份「人书合一」的机会。

而且,把阅读当作乐趣,或许读着读着反而读通了呢。乐趣与前面说的读书方法不矛盾。看谁的方法或者书目顺眼,就跟着谁走。可以朝「胡」暮「梁」,亦可忽「钱」忽「金」。钱钟书先生就是一个笑嘻嘻读了一辈子书的人,他自陈不是一个追求体系化或者系统性的思想家。可见,只是顺着趣味读书,也可成就一流学问。

最妙的读书境界,还是陶渊明一语道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就这么不求甚解的读书,陶渊明成了两千年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趣味与好奇心、与问题相关。顺着兴趣读,带着问题读,久而久之,自会有所得。涓流虽寡,浸成大江;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一苇虽轻,可渡广河;跬步虽缓,终致千里。虽有万千书籍,也能拿得起、放得下。

如此,书也真可以说读完了。

本文为明白微课「刘愚说书」原创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