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三不带”让家访有实效
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校将家访情况纳入考核,寒假家访成为教师们的寒假作业。为避免教师虚报家访实绩,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通过“家访照片”留痕佐证。“留痕”真的能杜绝家访变“假访”吗?
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完成任务式地“留痕”打卡;部分家长,不欢迎家访,到小区门口合照留影;部分学生,因害怕而拒绝家访,通过合成照片,帮老师完成“留痕”任务。
此类“假访”现象,比较极端,并不普遍,解决的关键是让教师、家长、学生对“家访”的意义有充分的认知,达成共识。
然而,更多的登门入户的家访,老师尽心尽力,家长热情配合,学生充满期待,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家访普遍存在,甚至大家已司空见惯了,表现出无力感。
要想让家访蔚然成风,就要提升家访的实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要做到“三带”“三不带”。
一带理念和方法。家长和学生期待什么?他们可能希望改变,渴望成长,把教师当做教育的专业人士,亟待点拨。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适当放手,不要错位、越位,重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能力。家长要学会放养,在学生兴趣爱好、思考思维等方面多放手,在文明礼仪、习惯规则等方面要培养。“家校合作”理念、“正面管教”理念、“成长发展”理念等,要结合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做法指导。如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家长应该先放下手机,展开亲子旅游或亲子共读或亲子运动,培养他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二带情感和希望。去孩子家家访之前,把孩子在学校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细节特别是积极的一面,反复梳理回顾,进而把孩子放在心里捂暖了,说出来的每一句话让人觉得充满关怀和师爱,消除生疏感和隔阂感。如果能带上给孩子的奖状、奖品、手写书信,那将具有特别的意义。哪怕是批评孩子也要把批评变成点拨、启发和希望。老师家访的目的,就是用爱去唤醒孩子,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激发内动力,扛住压力,克服困难,自信自立自强。
三带案例和书籍。孩子和家长都爱听故事,带着令人振奋的成功的教育案例,或令人深受启发的失败的教育案例讲故事,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跳出自己的生活,看别人的故事,更理性。当然,这些案例和受访的家庭或孩子应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性、相似性,这样的案例具有针对性、教育性。一个小时左右的家访,能说的能做的非常有限,如果能以书籍辅助,让书本做学生和家长的指导者,家访的效用就能发挥得更充分。向简单粗暴的家长推荐《非暴力沟通》,向焦虑急躁的家长推荐《陪孩子慢慢长大》,向爱玩手机和打牌的家长推荐《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向专制或优柔寡断的家长推荐《正面管教》,等等。
家访,应该有备而去,做到“三带”让学生和家长有收获、有成长,让家校教育更持久沟通有效。
为使家访不打折扣,还要做到“三不带”。其一,不带私人情绪。因为开门见山谈学习,直截了当地批评、指责,只能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焦虑。其二,不带私心。裹挟了私心的家访,缺乏真心诚意,一句请家长借助工作之便的求助,或一条香烟,都会矮化教师的形象,从而让家访黯然失色。其三,不带强制任务。借助家访的机会,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作业和负担,会让学生反感。
家访,带上爱和希望出发,不带私心和私利,留下的必然是改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