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罗驿古村之明代牌坊与清代宗祠
在罗驿村,古建筑群占据了核心区总面积的23%,这些传统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有李氏宗祠、观音庙、李恒谦故居、步蟾坊、节孝坊等。
记得最初听到灵龟赶葬的故事时,隐约感觉“村中无外姓之人”的说法未免夸张,难不成村中男子所娶的也必须是李姓女子吗?直到后来看到了孝节坊,我心中的疑团立刻找到了最为合理的解释,原来在看古迹时,不妨将自己放入那个时代,再去感受去思考,而万不可以现代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去评判。
关于节孝坊的传说,讲的是长发村女子苏氏嫁入罗驿村,不料新婚之夜丈夫去世,当时年仅22岁的苏氏始终恪守妇道尽心孝敬公婆,于是村中父兄奉旨兴建孝节坊以彰其行。这说明村中媳妇也有外姓,只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些中国古代的女子,必定会被冠以李苏氏而孤独终老。
同为古牌坊,步蟾坊的兴建就要有趣得多,相传罗驿村人李惟铭中举,朝廷恩敕“文奎坊”一座,屹立于古驿道旁。李惟铭之子名叫李金,字刚德,年少入塾时,李惟铭就鼓励他:你要勤奋读书,务求有成,他日若能金榜题名,也定为你修坊一座(多像现在望子成龙的父母)。
李金发奋学习,果然不负父亲所望,在明景泰四年参加乡试,一举登科,成就了父子两代中举的佳话。而李惟铭亦未食言,果然在村东头建了一座步蟾坊。步蟾即蟾宫折桂之意,用以比喻科举登第,故有“腹饱五车期步蟾”之句,李惟铭此举,想必即是为了兑现承诺,彰显功名,亦有激励同门后生之意。
李姓一族入村以后,在罗驿村便形成了尊师重教、孝悌传家的历史传统,全村老少恪守“忠、孝、礼、智、信”的儒学根本,“程朱儒学”也成为罗驿村千年来的精神核心和人文灵魂,从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世代更替中,形成了罗驿村丰富的宗祠文化,这些宗祠既是罗驿人文发展壮大的重要现场,也是罗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记录与见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李氏宗祠,是李氏后人为纪念始祖李文英所建,宗祠位于罗驿村的东部,坐北向南,为三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的木石结构。
第一进门前立有一对石狮和方形抱石,第二进门前有一对抱鼓石,第三进为祠堂,右侧立有记载建祠的石碑,在宗祠二、三进之间的厢房檐壁上,彩绘了人物出游、绿树飞鸟、荷塘游鱼等图案,并雕有北宋诗人王令的《送春》以及史学家司马光的诗作。
宗祠照壁上有一圆孔,依照天圆地方的理念建造,由此可以看到祠外古驿道延展的方向,据说这圆孔叫做包罗万象,有着很深的寓意,它告诫李氏后代不能固步自封,要打开视野和胸怀,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了如此严谨的治学理念与家学渊源,罗驿李氏后人中人才辈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无论牌坊还是宗祠,为男子所建的昭示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光,而为女子所立的却述说着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凄凉,想来难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