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如何“沟“才会“通”

2020-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松风逸云

顾玲 分享第1242天(20200627晴)

很多家长都感叹孩子“不听话”,孩子却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其大多为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某种意义表征上的误区,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是针对孩子的某个缺点或行为习惯二人的意义表征并不同步,因而不能达成共识。

例如有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懒”,希望孩子能够改掉这一毛病,但孩子却不服,认为自己“不懒”,拒绝家长的提议,于是双方因此事争执不休,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激化,经过细致了解,我们清楚了双方意见分歧的原因。家长把孩子的“懒”表征为不爱做题,不爱动笔,不爱背英语课文等,孩子把自己的“不懒”表征为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在学校经常打扫班级卫生等,孩子因为没有表征清楚妈妈所要表征的信息,因此不认可妈妈的说法,自然不会改正自己的缺点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家长在希望孩子改掉某一缺点时,不要仅用概括的词来表征孩子的缺点,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这个词表征的不匹配,造成无法一针见血说服孩子,而是具体指出孩子在某方面是怎样做的,这样做不恰当的地方是什么?例如我们之间提到的孩子“懒”的问题,家长不需要用“懒”这个词概括孩子的问题,而应该直接指出他不爱做题,不爱动笔,不爱背英语课文等问题,最好还能告诉孩子这些不良习惯对其成长成才的限制,这样的沟通和教育才可能实现我们希望的效果——孩子改掉他的坏习惯

对于孩子亦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和父母心平气和的沟通,需要父母怎么做时能详细表征自己的想法,用他们的表征方式表征我们自己的想法,相信父母们在清楚孩子的想法后会增加许多理解,减少许多误会,沟通将更加有效,关系将更加和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