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2
1 为什么求真?因为本体上真是善的产物,并且实践上,只要一个东西它是真的,这真的东西/理念所造就出来的结果就总是善的。我基于结果的善而求真,对自身的理念提出真的要求。
真的理念的践行,其结果分有善。而一个理念断言它是真的,在于其根据的指出。而善这个理念的本质或内涵,就在于整体上自身审视的统一。而这统一作为真的原因,落到辩论论证中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善这个理念,突出来的是对于命题,包括伦理命题,在public里尤其突出的就是作为伦理命题的理念的真的保证。善并不突出某种经验的思想其内容,它并不对伦理命题的思想负责。它对任何命题的真负责。通过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本体上善总是对真负责:符合辩证法的,善的,总是真的。实践上,作为真理和知识的理念,其践行所做出来的结果,总是善的。这里的要点,在于真在本体上作为善的产物,一个真的理念其产生出来受到善受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所规范。这规范性带来了实践上真总是产生善的结果。
2 分析哲学提供一种认识论上的方法。苏格拉底那里对于真理和知识它们作为本体,要在实践中贯彻做出来还是要基于行动者的认识,分析哲学的方法就是对于本体存在的知识的认识上的阶梯,或方法,也是实践中把某个东西做出来的同一个方法。
苏格拉底在public里突出来的就是善这个理念。它作为线喻的四分里,层层依托和规范性的关系里,先于其最先的实在的理念的理念,而它非实在。又在日喻里指出它产生真理和知识。
(这个命题一方面指出善这个非实在的理念产生出来作为真理和知识的实在的理念。另一方面,指出善这个理念产生出来任何作为真理和知识的东西。后面这句话突出来的不是作为真理和知识的实在的理念,而是作为其二阶概念的真理和知识。因此,这里的二阶概念就是某种逻辑对象。)
而善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上。分析哲学的进展可以看做对于苏格拉底的善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的内涵或具体内容上的展开
3 逻辑机器和有意识的区别。后者能够发起对于逻辑本身从日用而不知进到对它的揭示。虽然逻辑命题不过是一些分析的结果,分析命题,并没有说出超出经验的任何东西。只是指出经验命题中所蕴含的分析的成分。但是,这种逻辑的分析产生出来的是超越于个别经验的先验命题,或者说普遍的东西。它们可以作为理性的根据,用以考虑对于一个事情的理解和认知的产生:给出一种逻辑设定。或者用于关注的产生:任何关注总是基于某种逻辑设定的产物。
而逻辑机器,重点在于设定逻辑的运用,不在于某种逻辑设定的给出。
但是丹尼尔的多重草稿在于基于环境的需要,产生出来某种适合环境的逻辑设定。
4 类比
给出一个类比是不够的。还要指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类比,相类比的东西在什么东西上相等。这才使得一个类比作为可以判断对错的命题,具有判断的标准。
这就像给出一个命题,总是在意谓真的意义上给出。至于它是否意谓真,则不在这个命题的语音系列之内。它要基于真值条件来断言。
这个类比中,相等的是什么?人经常基于某种直觉想到一个类比,先于想到它们之间相等的东西。直觉给出类比作为思想的线索,契机,没问题。但是它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根据。:指出它们之间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类比,在什么上相等。关于基于直觉和联想产生类比的思想,进到指出一对类比在什么上相等,这是对于所要表达的东西从涵义进到意谓。这个推进并非没有意义。
回到前面的类比,在什么上相等?类比作为表达式,就是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中指出来的概念类,而通过类比所谈论的,就是对于这个概念类的外延的谈论,突出的是一个二阶概念,一个类的类。在前面这对类比里,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就是突出这种基于概念的外延对于二阶概念的突出,或者说,这对类比之间相等的,就是从涵义进到意谓。在这里,这对类比构成一个类,它们之间相等的东西,就是这个类的外延。
参考弗雷格通过平行线指出其中任何一根线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public从城邦的正义到灵魂的正义,不是一个类比。苏格拉底说以大见小。这里的大小,就是它前后都提到过的因果关系。自身好和结果好的联系。以及日喻中把善看作真理和知识的原因。
城邦的正义,是一个目的在先的情况。目的的指出决定了手段的合理性,或者说前者(结果或可预见的结果的好,对于目的的符合)作为判断后者城邦的正义的根据。苏格拉底对城邦的正义做出了一个分析:把目的,目的对于手段的规范性,以及目的基于经验的审视产生出来,它奠基于经验条件,蕴含时代背景的东西。当做出这个命题为真的分析,指出其真值条件时,苏格拉底就展示了一套论证的方法论。把前面这个句子中的诸概念,仅仅留下其作为概念的东西,而并不实指任何具体的某个东西,那么,同一个句子就作为普遍逻辑的分析。它不仅适用于这个例子,也普遍适用于实践领域。这普遍逻辑的分析就是灵魂的正义的定义。它只是用智慧取代了城邦的正义中目的诉求的指出。可以把智慧看作对于任何事务中自身目的诉求自身需要的洞见。它落到城邦的考察上,就是城邦的正义的考虑所赖于的城邦的目的诉求的指出。譬如苏格拉底对于城邦基于时代背景指出的诉求:
核心是城邦的生存。个体通过对城邦的归属在城邦的生存中达成自身的生存。为了达成城邦的生存诉求,对于其成员的种种诉求做出一种统筹安排。主要在于划分为智慧 荣誉 欲望,在这三种诉求之间做出协调。由于以生存为主要目的,基于各种事务的效率起见,智慧的洞见,军事武力的效率,生产效率,而让各种人按其天分做出分工,各司其职。这里,哲人王、护卫者、劳动者之间的统属关系是先天的。它们先于对不同人的种类的划分,或者说独立于这种分工。这里要点就是,分工总是某种局部的定义的东西,局部内容的考察,而不同分工之间的协调统筹的秩序,是先于分工,和分工之间作为逻辑配置一并指出来的东西。
然后,就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城邦的运转的机制的指出了。不同诉求之间怎么协调?不同分工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只是对于这种不同诉求的协调的做出来。其实践以这种协调为理念的摹本,作为这摹本的践行。譬如,首先要保证内部处处的协调统一。因此,城邦不宜过大。不能大到没法管理。这点联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议会辩论。每个公民都参与议事,而非代议制。如果人数过多,公共辩论就很难做到。
然后不要太有钱。奢靡之邦脱离了生存诉求,是一种有害的倾向。要最求瘦而有武力。像瘦狗一样。富有会招致它者的觊觎,瘦不会。关于欲望,苏格拉底只要处理的是财欲。但是对于性欲或别的欲望,大体上也可以看作同一个原理之下可以类比的东西。
5 元宝说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是对的。
只是,理性要求一种公共的眼界,而非局部的生存的眼界。后者的工具理性是一种二级的工具理性。它不再以公共生活中的客观诉求为锚,脱离了那智慧,而锚住了局部的权威的意见,以其为支点规范了个体的行动。
一个人可以基于事实的认知,承纳这种规范性。但是区别是,按苏格拉底的具有正义的人,在对于权威的承纳之外还始终锚住智慧,对于公共社会具有自身的见识,并且以这种见识来为权威的边界做界定。但是问题在于,苏格拉底的哲人王是一种假设不出错的体制,哲人王大公无私并且其智慧不出错,护卫者只负责遵从其教导而并不质疑其判断的真假,生产者只负责遵从其统辖做好自身分内的生产工作而从不考虑统治者的见解的根据,从不判断统治者。所以,在那样的一个理想的城邦里,并不需要纠错机制。也没有这样的机制的安排。这对于当时公民的普遍民主,是一种不同的方案。它也有别于近代社会的代议制,一种间接民主。
这种对于人的按照其禀赋划分3类,过于绝对化了。它使普通人于智慧无缘。如果说普通人连常识意义上的智慧和真理的判断能力都被排除,以及,在结果上而非预见的知识上对于好歹做出判断的能力在设想上和资格上被排除,这是过头了。这不是术业有专攻可以解释的。这是睁眼说瞎话。罔顾事实。就此而言,苏格拉底要建立的理想国,是一套乌托邦。乌托邦的根据,在于对于事实的缺乏考察。常识的问题,还是一种尺度问题。但是在结果上任何人都能直接做出好歹的判断,却是无可争辩的东西。是一个逻辑问题。
那么何为正义?这是有语境的。比如基于公共生活的整体的好出发,对整体负责而言。(当然,也要负的起这个责任,就是说,公共生活作为民主决定的结果而非它者的规定)正义就是指逻辑上联系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正义,着眼于整体上制度的设定和文化的重塑。又比如在小团体里,有小团体之内统一的诉求,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及私德。这些是小范围里的正义。
江湖义气,就是一种小团体之内的正义。
一个好的社会里,整体和内部小团体之间处于一种有机但是不排斥和冲突。相互留有余地。坏的社会则不留余地地冲突,导致整体上共同体在事实上的不存在。这是苏格拉底反对的情况。
真理的标准,或其根据的考察的责任可以上交么?可以让权威或组织所代行么?这样作为信念给出的真理还是真理么?
人为什么有对于真的诉求?在实践上和认识论上要求真,就是对于结果的善负责。在本体上,善生产真理和知识。在实践领域,本体的情况,决定着知识的可能性。本体为知识的预见在逻辑上的可能做出承诺。同时的另一面是知识为结果的善做出保证。知识和本体一体两面,从本体进到知识的考虑,正是人类的有意识活动的参与或存在。
感质的内容突出感质本身的性质的有意义,而感质基于其和外部事物的固有联系只是把感质看作一种类似语言符号之于意义的情况。丹尼尔试图抛弃前者而采取后者。问题在于指出这种取舍的根据。功用主义本身就作为这个区分中的某个立场,并不具有超越这一对立场之上的更为基础的东西的指出,它并不能作为这个取舍中的根据。
6 public里苏格拉底对于善的谈论是整本书的核心。他通过善所产生出来的东西,结果上号的东西,作为认识论上在先给出的东西谈起,向自身好的东西溯源,追究其之为好的原因。在其上下而求索里,善作为先天的东西或在一切结果好之先的作为其原因的东西之外,它要向下落到实处,始终还需要向下的“地府”,或人类经验的日常中具体所思所行的东西里,寻得一种落底的东西。这就是人性固然的所在。并且,如同理念从偶然的信念,没有根据的设想,原始宗教和信仰开始,走一条诉诸真理的路从而不断重塑理念自身,走一条上升的路,人性固然也并非一个单调的事实,它也随着人对于自身的认知的推进而展现出丰富的层次。从生存需要到安全感的诉求,到社会性的要求,爱和被爱的需要,受到尊重(自尊和为它人所尊重)的需要,等。苏格拉低说认识人自身。这是为善作为天生的理念的践行在向下的路里落底,两者的结合生产出经验的日常中的正义或正当来。离开善,理念就脱离了真的诉求和规范。离开向下的路里的落底,善的践行就会造成乌托邦的实践。后者会带来灾难。类比康德的理性的谬误。
两者的结合生产出经验的日常中的正义或正当来
这句话跳跃了。之间还有一步:其结合产生出经验日常的东西的洞见,经验的或具体的智慧来。它作为理性的轴心,作为整体的诉求的考虑,规范着局部的诉求的考虑。这就是日常经验的东西的正义的产生。
7 哲学的反思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这种反思所相应的脑神经活动,带来了何种物理世界中的结果的东西?哲学的逻辑的揭示和认知,带来了或伴随着脑神经现象中新的脑回路的产生。在这里,关键的东西是,逻辑命题的认知和脑回路,在思考问题时,如何起到作用。思考的过程中,是逻辑命题起到作用还是脑回路起到作用?还是说,物理层面上发生的脑神经现象是一回事,心智中的推理是另一回事,而前者是实质上的?凭什么说脑神经活动和心智中的推理哪个是实质性的,而另一个是副现象?从副现象这个概念的定义,它始终关注的是,向下落到实处中实在的东西指向物理世界,那么,这种看法始终就是一种奠基于物理的看法,它把心智看作副现象,在两者的因果难以指出的情况下,就是必然的。
但是这里考虑的恰恰是心智和物理之间的竞争关系。不能预设物理的东西为在先的实在的,而把另一个看作副现象,或某种类似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中本质主义的东西作为空转的没有和齿轮系统咬合的手柄。这里突出什么是真实运行的系统。齿轮作为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东西,在于它看作现实的比喻。
8 关于不同的好的考虑的竞争,又有一个时间尺度上的长远打算时,能看到的远近的尺度。这是一个有意识地审视,基于某种关于人性的认知或洞见带来的结果上的区别。在时间中的长远打算,和另一面在人性作为确定的或必然的东西的深刻洞见之间,是一种互为逻辑配置的关系。后者带来前者有意识的实践能够做出来的东西。后者恰恰是时间中人的有意识的做的东西的内容。类比语言游戏中可听到的语音可看见的行动作为现象中的实在和所考虑的东西之间的区分。
讨论如果局限在某种理念之下,那么不同的正义就难以有效或有意义地展开交锋。正义作为联系不同理念/智慧/理性之下相应的产物,不同的理念塑造不同的正义。在一种理念对相应的正义的规范性的达成,不出错之外,不同的正义之间的交锋,真正的交锋落在理念之间的竞争上。这就落到对于理念提出真的要求。在不同理念之间,真假之别基于的是某种远见或智慧的指出。这里的理念指的是实在的理念。联系苏格拉底在最后一章轮回的讨论时指出每个人按自己的情况选一个生活模式。要适合自己为度。这里的适合,突出的就是理念之为理念,总是要求它落到实处。这里的实处,指的是向下的路里对于人性的认知。这里的人性是认知的结果,知识,而非人性作为本体的东西。因而,这里讨论的是认知问题而非本体问题。但是,认知又是以本体为内容,才作为真理和知识,而非意见。因此,这里就是在认识上对于本体的揭示。并且,这是一个拾阶而上的渐进的过程。
善这个理念突出的就是实践领域首先总是作为有意识的做,要基于认知为前提。然后,认知或理念的实践要保证结果好,就对于理念本身分有善提出要求,或者说要求它是真的。善作为自身好的东西,好之为好的根据或本质在这里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善这个理念作为好之为好的原因,本质,就是好之为好的根据。因此,善就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上。善本身作为产生真理和知识的原因,这个原因只是作为形式概念的因果关系,通过根据的指出落到了具体的内容上了。原因和根据之间,在这里是一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原因,还是一种可以基于结果可以先天地指出其存在的东西。无论原因的内容为何,总是存在某个原因的东西。而根据在这里,就是对于这个内容的进一步的确定指出。根据区别于原因,人对于原因是其存在的设想先于其内容的指出,而根据则是一种规则在先于结论的想。它造成这样想到的东西总是真的。
这也是思想的两者情况。基于原因引人做出设想,其为真还是有待确定的。而根据则是基于确定的事实出发做出推理,得到总是真的结论。从原因的设想进到基于根据的推理,这是对于具有内容的真理从设想进到实现的某种路径。这不是突出经验的路径,而是突出一种逻辑。其结果使人学会有根据地考虑问题。有意识地作有根据的想。
回到不同正义的交锋。它要归于理念之间真假之辨。善这个理念指出的是真假之辨的普遍逻辑或逻辑形式: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有根据地断言。辩证法并非只突出推理之中从概念到概念的形式逻辑,而是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还包括对于推理的起点的确定。起点要设定在什么东西上?这就是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人自身,对于人自身的需要对于人性的认知。而人性是这样一种东西,到了面前它总是会凸显出来主导人的此或彼的选择,作为目的被给出来。但是在到面前之先,人如果未经审视缺乏洞见,会对于它们缺乏认知。人性是非得经验中碰撞之后才会为人所触及的东西。就像感官的东西,在直观中被给出来之外,没法设想它们。一个黑暗世界中
穴居而习以为常的东西,没法设想色彩。
善这个理念,它在逻辑上必然地为人性的认知留下了空位,它需要人去认识自身对它做出补充。不然,天上的善就始终还是没有落到地上来的东西,还并不构成对于实践的有效描述。那样会在理论上就会造成乌托邦的实践。带来一些逻辑上不可能的想和做,结果上做出来远非设想的东西。造成伪善。伪善是大恶。
知识是脱离现实世界的运转的齿轮系统的东西么?人经常把知识看作这么一种无益也无害的东西。其有用也仅仅在一种工具而言间接的作用,类比分工合作的贸易中的产品:一个人生产了大量的对自己无用的东西。不是绝对无用,而是在自己需要的程度之外为了满足它者的需要而生产。知识是这种商品么?陈列在货架上,同质之物的大量复制。
知识首先是基于自身需要的考察的结果,然后是基于此洞见而在实践上产生出来的理性和正义。指出从此洞见到把它诉诸实践,对于实践的目的的规定,这指出知识并非某种脱离现实世界中运转的齿轮系统的空转的东西。它不是无害和无益的,不关痛痒的,反而,它就是从最要紧的东西开始考虑做出的认知的结果。它是真的
9 还有一种解释,是把意识看作和某种作为物理世界中的信号同步的或伴随的东西,从而,我可以并不考虑物理的情况,而仅仅处理意识的内容本身,就始终就能够达成物理世界的看待、判断,处理好它了。
但是这种观点就已经并非物理主义了。在这里,意识不是副现象而是实在的东西。它不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东西。
考虑电脑程序中的模块或功能调用。程序员可以仅仅根据需要调用某个功能,而并不需要了解这个功能如何实现的逻辑和物理细节。
这个类比对于心脑关系有意义么?或者说在什么而言两者可以类比。
程序的例子,是一个二元论的情况。它试图提出一种二元论的情况,构成对于一元论的竞争。对于把意识看作副现象,构成挑战。
这个类比,把意识看作齿轮上和物理出于相互编织的关系中的一环,而不是脱离齿轮系统的咬合的空转的东西
10 好之为好的原因,在实践领域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上,落到根据上。这就在突出实践本身的逻辑:是人自己有意识地造就好的结果,而非被给予。
11 丹尼尔不是否认人的意识,而是把它看作副现象。意识的存在,则是一种把它看作实在的,作为原因导致别的东西作为结果,置于世界的因果相继之中的东西。但是丹尼尔指出意识不是这样的东西。副现象的定义,在于它只是物理进程的结果,自身却并非任何东西的原因。
不能把意识和信号之于现象的关系比拟。因为信号本身还是一个物理现象,虽然它有别于信号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但是意识本身并非物理现象。信号可以在物理上可观测和描述,它如何从它所表征的现象产生出来,并且如何进一步作为原因导致后者现象中新的结果。但是意识并非物理现象,这个类比就不成立。
但是,我们可以回忆自己怎么想、怎么做的过程,可以观察到我们基于知识把一个事情做出来。丹尼尔指出的问题在于,知识本身可以物化到脑回路中,用脑回路来解释。因此,知识只是一个虚名,实在的是脑回路。只要知识和脑回路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相应关系,(这里还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应。看到有研究指出相同的脑神经现象并非总是和某种意识关联。)如果还没法深入考察这种关系的内容,而仅仅指出一种相应关系,那么,这里意识和脑回路之间的先后问题就还是悬置的。这导致解读的一种随意性。
丹尼尔的解读,就是逻辑上物理先于意识,物理决定意识的解读。这种解读的根据,根本上的根据,还是一种悬置的东西。只要从物理到意识的路还有断裂,没有指出完整的衔接过渡,这解读在根本上就还只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设想而非事实。
丹尼尔的多重草稿,把意识看作副现象的观点,都还可以归于一种之间衔接环节没有给出的东西。多重草稿对于意识的解释,其中与环境适合,包含一种预见。这里有判断。
逻辑机器仅仅基于安排好的步骤走,服从必然律。多重草稿突出的是意识的内容的产生环节。按照一种落实到物理事实上做出来的东西。与环境适合,一方面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淘汰筛选。而对于经过筛选所留下来的基因可以谈论某种和设计一样的效果。然后是文化的基因。但是文化和日常行为之间并非一种合缝的连接。文化和规则仅仅对于人的活动中某种粗线条的设定的指出。配合无意识的基因的决定,以及本能作为介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东西。植物神经是无意识的。本能是自觉,但是非理性的。理性和非理性区别于两者是否具有认知中的根据。本能直接对人给出来。尊重人的本能,尊重欲望的存在,先于理性。理性是在尊重欲望的基础上,为它划界,使它不致于泛滥越界,制止纵欲。通过智慧或某种整体的需要的认知来节制局部需要的欲望。
文化作为落实到脑回路上的东西。遵从规则地行动,遵从规则时人不作判断。但是遵从规则的语言游戏仅仅是意识的活动的小部分内容。意识的活动更多的部分并非遵从规则可以描述。这里就是 与环境适合 这个表达所描述的东西。这个表达要怎么落实?
环境在这里指什么?文化的领会么?对于一个现象,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解读。我怎么选取这一个而非那一个?基于现实中文化的考虑,还是基于某种人性的洞见?文化是对于人性的认知的某种的窠臼,它其实就是落实到特定人性的认知上所衍生出来的怎么做的规则系统。但是,意识的日常中,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本身是丰富的,并非总是局限于某些底层的人性在发生着作用。谈论社会规范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存在人性维度的丰富性,那么都谈不上规范了。人就只是某种既定目标下的机器。
人性可以归于脑回路么?即使人性的认知具有脑回路的训练习得,那么发见自身的人性,对于人性中某种的唤起,这个脑回路的训练进程,它可以只是任何脑回路的设定的结果么?就是说,归于物理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意识的存在本身,自由意志,就是一种训练的产物。
意识的存在在先而后产生相应脑神经活动,这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这里的意识,不但落到多重草稿的考虑,竞争,而且更是落到这个竞争中的整体审视的统一的要求,落到一个小人上。意识就是那个小人,那个整体考虑本身。整体和部分在这里只是一个形式概念,而非实在概念。因此,它们就还不是实在的具体的东西落到脑回路上。还不是具体的可以落实到行动上做出东西来的遵从规则。它们还是一种形式逻辑,一种想和做的普遍原则或原理,始终对于经验留下空位。
物理主义虽然还没有被论证,但是它作为一种统一意识和物理的理论,这个理论目标具有价值。二元论毕竟留下了一个分裂的意识和物理。一元论即使不成功,但是其努力的任何阶段性的效果,都在促进人对于意识的理解。
12 梦
奶奶躺床上。偏瘫,起不来了。中心间那房间床前地上铺了一层棉被,湿了,泡着尿。奶奶失控了。
她醒过来,爷爷也在一边。问她认出我没。她说刚才谁是谁,但是没说我。脑子有点迷糊的。
以前聊天说到自己老了几十万如果病治不了,就不是一般小病,不用治了。从临终老人来看,生命和年轻人不同。前者的生命是衰败的,本身的生机 欲望已经衰败了。不治是一种不勉强,顺其自然。而年轻人生机旺盛,未来还是一种在可能性的想象上还没有展开,死亡没法甘心。其治疗价值自然更大。因为夭折所失去的生命的东西更多。对老人,或活厌倦了的人,治疗价值小。死亡在活厌倦了的人,甚至已经不是失去而是安息。对它就像我们每天的一天下来困倦了对于睡眠的需要。不是沟沟坎坎里困住了一时过不去而轻生,而是大体上什么都见过了,没欲望了,倦了。死这时可以作为适时的需要,恰当的一步:在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言。
13 对一个孩子,文化,首先是家庭。一个家庭之中的行为方式,就是它最初的烙印。然后才是社会。通过玩耍的小伙伴,学校,遇到的人所见到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文化,行为方式的学习,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进程。
相对于认识论从亲身由近及远对于文化的认知,在本体上,文化存在一种整体上的情况对于局部的情况的决定。因此存在一种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某种先天的理念。
文化的认知是一个基于经验渐进的进程。并且,一个人对于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现实的认知,并没有一种脱离这种经验就可以得到的认知。所以,一个人的社会认知始终是有局限的。它就是一个人的经验的局限。并没有一种文化是脱离这种个体经验就可以直接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就得到的。那样得到的还仅仅是某种可能性的思想。它是不是真的,还始终要经验的实证。不然就是洗脑。
所以,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对于它的社会知识而言,很重要。
14 public关于理念,就分析的角度提出来的实践领域的非实在的理念,作为实在的理念的原因,或者称为理念(实在的)的理念,它就是善。
当我们只是谈论到理念时,作为实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具有具体内容的观念。作为非实在的理念,它就是一切观念建立在根据之上,对于根据或方法论的突出。
理念的践行,柏拉图在城邦里在public里做出了阐述。虽然基于时代背景的区别,我难以再认同他关于理想城邦或城邦的理念的一些看法。但是撇开时代背景,或者说置于其时代背景来考虑其理想城邦的构筑方法,这套方法论却是没问题的。同一套方法论可以直接在我当下的实践中伦理命题的实在的理念的探究里作为原理。
关于城邦的那些考虑的原则,要统一,都可以运用到当下的伦理命题的原则里。
原则是什么?逻辑、正义的内容。
要小而统一。瘦而有武力。不要奢靡之邦。这些转到个人生活,个人的正义或灵魂的正义,是同一些东西。可以不要那么有钱,相对于灵魂的具有。要求整体的浑然统一胜过突出财富或别的欲望的极大满足。要讲理,有根据地考虑问题,就是有理性。理性带来个体的个性的保持,表达,带来勇敢。理性在本体上后于智慧,但是在实践上理性的支配产生正义,带来或造就好的东西,它分有善,是有智慧的。
个人生活的伦理命题的理念,和public理想城邦中的理念,分有了同一套理念。后面这个理念突出的是一种诸理念之共同的分有的理念,它就是善这个理念。善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上。所以,这里突出的是实践中一切真理和知识它们如何产生出来的一套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