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用一生证明:“过好当下”是中层最好的皈依(上)
歪解诗词2.0(100/004)
王维被称为“诗佛”,但我不太喜欢这个标签,因为有些片面,只看到了他在诗中的禅理,却没看到他的完整性情。
王维也跟孟浩然合称“王孟”,但我以为王维的山水田园是心胸完全闲适之后看到的山水田园,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是他心中梦想的山水田园,一个是真正的富贵生闲,一个是无所事事后的闲想富贵。从人生追求上来说,王维比孟浩然活得明白多了。
纵观王维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个中层社会人的典型经历,即使到现在,有些人的人生轨迹也和王维有一些相似。
(一)惊才绝艳之少年
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生在今天的山西运城,属于河东王氏家族,母亲姓崔,也是个有名望的家族,他家祖上的官职虽然不高,但父母两方在当时社会也都是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家,所以王维从小就能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如果放在现代,至少属于中产阶级。纵观王维一生的诗作,很少有提到底层民众生活凄苦的作品,即使一些写到农事的诗,也多是情绪比较高兴赞赏的,说明他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怎么受过底层民众的苦。
少年的王维十五岁即到了长安,他的家世是他坚实的后盾,也是他前进的最初名片,况且他又长得好看,多才多艺,不仅能写诗作画,更精通音乐。这样家世清正、人品端方、俊逸多才的少年哪个不想稍微提携一下呢,也是顺手为将来积点门路了。所以,少年的王维经过一些特意的安排很快就得到了皇室和权贵的注意和赏识,尤其是玉真公主从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说他二十岁就状元及第了,这样年轻的进士在古代是十分难得的,很多人考到七老八十都考不中呢。所以年少的王维一时间成为了长安城炙手可热的人物,人人争相结交。
而从他早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王维此时期的性情也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妥妥的积极向上阳光明媚美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对一展生平抱负充满了希望。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风头太盛就容易招黑。
(二)过气失宠的西施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王维刚被授予官职,在风头正盛之时,因为伶人舞黄狮子舞受到了牵连,被贬官外地。
一时间他受尽了世态炎凉,看透了人情冷暖。他后来给裴迪的诗句说“人情翻覆似波澜”,大概就是在这些时候领悟到的。
他曾经像西施一样朝贱夕贵,曾经被恩宠被环绕,而他最后也只落得一个很凄凉的下场。在他之后,又有别人走了和他一样的路径,也像西施一样朝贱夕贵被恩宠环绕。
这些效颦王维的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那就是李白。李白接近皇室的关键路线和王维很像,都是先打动了玉真公主,而且李白一来长安就是十分张扬潇洒的风格,他写的一些诗句也和王维的诗句很像,比如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和王维的“新丰清酒斗十千”,李白的“纵死侠骨香”和王维的“纵死犹闻侠骨香”。
众所周知,王维和李白年岁相当,有一段时间两人都在长安,而且他们的朋友圈高度重合,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比如孟浩然、王昌龄等,但是无论是诗词唱和还是宴饮聚会,两人都没有同时出现过,或许就是因为王维看不上李白吧?
别看李白在后世名气很大,但王维在当时才是头部巨星,而且他在大家族中长大,对人情世故非常明晰,他可以清晰地看透孟浩然的为人和性情,明白他“久与世情疏”,不适合为官,也劝他“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好好归隐,别想着再攀关系求官了。
所以,经历过失宠过气世态炎凉之后的王维对李白的性情看得也很是通透,他虽然是一心向佛,但也不是不喜欢李白所信奉的道教,在他的诗作里就有很多与道人唱和的作品,所以看来他只是单纯地不想掺合进李白的性情和风格。
这正体现了一个中层社会人对世情和人心的清晰认知,王维不愧是大家族里长起来的,对关系结交和人情进退有着非常清晰的把握。
虽然在皇室面前已经过气的王维,在个人关系结交上却并没有混乱,他能很清晰地识别各种人心,有所选择,也有所经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裴迪、对崔九、对祖咏、对孟浩然等人有很多话说,也和很多同僚、僧人、居士、道人等有很多唱和,却不会去结交在大唐皇室和诗文界刮起一阵飓风的李白。
篇幅所限,预知王维的后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