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

"回乡省亲"记

2018-10-05  本文已影响810人  乔延宾

    "还记得池塘边的大柳树吗?""还记得当年的公社粮站吗?""还记得我们挖的养鱼池吗?"……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回忆,梦境般的五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大潮,把当年十几岁的一群少男少女送到冀南大平原的这个乡村,从此,他们便像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落地、发芽、生根。

    广平县南韩村乡北张村,也从此出现了一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一个个陌生的面孔。

  如今,五十年过去,当年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度过最宝贵青春年华的知青们,怀着对第二故乡乡亲们无尽的思念,在2018年10月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背上行装,登上旅游大巴,将要到达那个朝思暮想的地方。

"回乡省亲"记

      蓝天白云下,金秋的原野上,谷子金黄,苞米飘香,棉朵雪白,一个个羊群在田间吃草,仿佛是在迎接知青们的到来,柳树上的喜鹊在绿叶间飞翔,发出"喳喳"的鸣啭。绿树四合的一个个小村庄,炊烟袅袅。五十年前的情景,若隐若现,那个年代梦境般的往事,一幕幕浮现于脑际,挥之不去。

   

村旁的秋柳莽莽苍苍

    北张村,乡亲们聚集在街头,他们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一早就聚集在一起,想象着,当年的知青们,五十年过后,该是什么模样?见了面还认识吗?在村口迎接知青们的一位村民,骑上摩托车,一次又一次地穿梭于北张村通往309国道之间,看看满载知青的大客车来到沒有。大家都在张望着,期盼着,像盼望回归的儿女,望眼欲穿。

     

乡亲们聚集街头迎接知青"返乡"

    来了,来了!为迎接知青骑摩托车打前站的村民骑着摩托车缓缓走在前头,指引着大客车沿着田间新修的乡道,来到小街十字路口,也是五十年前满载知青下乡的大卡车停下的地方,北张村的乡亲们在短暂的寂静之后,一下子沸腾了!

  老乡中的一位大姐,一下认出穿红色上衣的郝京虹,紧紧拉住他的手,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处说起。当年那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一说话就脸红的下乡知青,如今已头发花白,回忆往事,唏嘘不已。

"回乡省亲"记

    在打开车门的一瞬间,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张卫东刚刚走下汽车,一位村民就紧紧拉住他的衣袖,像久别的亲人重逢,连说:"高了,又高了,下乡时你就是个瘦高挑兒。"卫东回答,下乡回城后,我就当了兵,当兵时又长高一截。"卫东还告诉他,当兵时,被选送到大学学医,当了几年军医,又转业到地方,始终从事医务工作。那位村民深情地注视着卫东,两人有说不完的话语。

 

"回乡省亲"记

      北张村党支部、村委会,早已把村里的大会议室收拾得窗明几净,寒喧之间,村党支部书记艾付海等村干部,在众多村民的簇拥下,来到村支两委大院,村支两委办公楼前,悬挂起大红的横幅,一行大字,让知青们激动万分,上面书写"热烈欢迎邯郸一中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返乡省亲"。让大家激动的是,"省亲"按照汉语字典的释义之一,是"看望父母、尊亲"之意,按照广平当地的习俗,只有子女回家探望自己最亲的亲人,才能使用这个词语,而北张村的父老乡亲,分明是把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娃看作自己的亲人。遥想当年,我们这些城里下乡的少男少女,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当地村民,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兒女与兄弟姐妹,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生火做饭,下地务农,当我们生了病,他们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让我们度过那些难忘岁月。时隔五十年,重返曾经养育我们的第二故乡,看到"省亲"这样的词语,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是只有至亲才能使用的词语!深秋的阳光,温暖而又和煦,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与乡亲们共聚一堂,时光就像倒流,又回到五十年前,大家一起读书读报,讨论问题,围聚在贫下中农的土炕头。村党支部书记艾付海用最热烈的话语,欢迎知青们回乡,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朴实的言语,温暖着每个知青的心窝。在这之后,我代表邯郸一中知青发言。这次省亲之旅,绝大部分是在广平县插队落户的邯郸一中1968届初高中毕业生,也有像我这样在广平县以外上山下乡的知青,"天下知青是一家",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使我们感同身受。我说,北张村是我的同学下乡插队的地方,是我这些同学的第二故乡,也等于是我的第二故乡!老乡们把我的同学视作自己的亲人,我也把老乡们视作是自己的亲人!老乡们把知青当作自己的亲人,帮我们度过那个艰苦的岁月,我与同学们永远记得老乡们!说到这里,不由地潸然泪下。

 

代表同学们说说心里话。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间时光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同学们仍然怀念着难忘的知青岁月。茶话会后,在北张村下乡的同学们故地重访,依然感慨万千,大家寻觅着,寻觅着当年知青时代的足迹。当年的南韩村公社粮站,是大家抹不去的记忆。同学马圣田,在粮站大院久久徘徊。刚下乡不久,他刚学从水井里打水,一不小心把水桶掉到井里,为了把水桶打捞上来,他在黑夜下到井里,在冰冷的井水中摸索,终于将水桶捞了上来。现在旧地重访,那口水井早已填住,但遥想自己的青春岁月,虽苦犹甜,终生难忘。

 

"回乡省亲"记

  当年的养鱼池,是乡亲们与知青洒下无数汗水的地方,如今,鱼池虽在,但已干涸,池畔长满绿树,池底已荒草萋萋,时过境迁,沧海也已桑田,但它记载着一段岁月,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故地重游,难免一阵感慨。

"回乡省亲"记

    午餐时间到了,3091国道边上一家饭店里,邯郸一中的知青与老乡们的代表,坐了满满6桌,把酒话当年,心潮逐浪翻,"热烈欢迎邯郸一中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乡省亲"的红色横幅下,省亲的知青与老乡们情意浓浓,亲如家人,老乡们捧来过年才吃的酒枣,品尝着当年吃过的菜窝窝,米面馍,豆渣团,以及乡野风味的地方菜,其乐融融,酒酣耳热,情意绵绵。

"回乡省亲"记

      告別的时刻到了,老乡们为每位知青准备了一袋自产的红薯,礼轻情义重,甘甜的红薯,是第二故乡亲人们的一份心意,它会永远甜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回乡省亲"记

      时间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告别的时间到了。北张村的乡亲为所有知青准备了当地产的红薯,虽不能用金钱衡量,但礼轻情义重,那甘甜的红薯,朴素地表达着乡亲们的情义,它永远甜在我们的心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