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当不同世界碰撞时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虽处同一个现实世界,但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当不同思想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很多分歧,该如何对待分歧?
永远别为现实争辩
作者在第二章讲了自己一次看电影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偌大的电影院只有作者一人,要开演时,进来了一对老夫妇,恰巧坐在了作者的正后方。电影一开始,那对坐在他正后方的老夫妻就开始侃侃而谈——很大声地说个不停,他们不像是在聊天,更像是在“喊话”!
作者心中充满了怒火,但最终也没爆发
散场时,作者站起来想要离开,那时他才第一次看清他俩的样子,他们很老了。那位老先生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身,他居然戴着助听器。老人又转身去搀扶他的太太。她也很老了,和老先生差不多的年纪,连站起来时都有些颤抖。她一边起身,一边拉开了一根伸缩手杖,那是一根顶端是红色的盲人手杖!那一刻,作者突然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在看电影的时候讲话了。
怒火消失了
作者的“现实”里,他们没有一点看电影时应具备的礼仪,那么多空座位却偏偏坐在他身后;
作者的"现实"里,他们一直都对屏幕上明摆着的场景做些空洞的评论,那些谈话真的毫无意义;
作者的“现实”里,他比他们“有素质”,因为他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行为大声抱怨。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像他们这么大的年纪,应该懂点礼貌才对!”
可是当他看清那对夫妇的样子时,"现实"却出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他看到了他们的世界——那个令他感到意外的现实。作者看到了他的助听器,还有她的盲人手杖,明白了他们之前的谈话并不是什么没头没脑的闲聊——她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他就把那些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她听;而他几乎什么都听不见,她就把那些他听不到的台词复述给他听。他们的世界洋溢着彼此的爱。
“现实”都是相对于说明它的人而言的。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为所处的关系制造麻烦。所以永远别为现实争辩。
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自己
不愿宽恕就好像扔出一个沾满污物的回旋棒,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沾上更多的脏东西,可是最后它还是要回到你手里。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当你紧抓着仇恨不肯放下时,它不会伤害到别人,相反,只会伤害你自己。本以为在折磨别人,却发现也在折磨自己。
我们都有很多人要去宽恕。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一想起某人或者一听到某人的名字就会感到愤怒、沮丧或痛苦,你也许就会明白,所谓仇恨,就是在重温痛苦的经历。
学会沟通
很多时候,矛盾都是从缺乏沟通引起的。
沟通对任何一种关系的处理都至关重要,作者提出了一个沟通三步法,一方表达意愿时,另一方主动复述自己的理解,并询问对方理解的对不对如果对方觉得你没有听明白,他会重新复述,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在沟通中,尽量使用‘我听见你说……你是这个意思吗?’这样更容易沟通,也利于关系的缓和。
>> 不管何时,一旦你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现实问题上有分歧,简单地向别人说一句“我尊重你的观点”就可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它。有必要的话,多重复几次。这样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你身边的人也会多一分愉悦的感受。
一起努力,把单词“resentment”(仇恨)拆开,向着新词“re-sendment”(重新发出)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