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D8

2022-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倾斜执中

2022.11.14读《论语》分享:

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这就是“礼”的境界。发展下来,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是礼仪了。

只关注自己的中心,心在光明之处。就是“非礼勿”。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夫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要点。”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几句话去做吧。”

【导读】仁就是在你自己的身心上,并不是靠外来的。就像读书,要透过语意、透过语文内涵的意义,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才叫学问,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就是学问。

颜回问仁,孔子答复“克己复礼”,就是仁。

“心理的净化”就是“克己”。

怎么样做到经常不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想而不住”是可以随时做到的,思想像流水一样,一个浪头过去了,又来,又过去了,又来了。想静下来,反而多了一个“我想静下来”的念头。

所谓真正的“静”,要有高度的修养,一边听取报告,一边处理急务,日理万机,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

刚才的念头已经过去了,知道无法挽回硬要拉回来就是痛苦烦恼的来源。未来的还没有来,单说“现在”,说一声“现在”,它就过去了。

永远保持宁静的心境。

“克”就是心理斗争,心里在用兵,是感情与理性的斗争。如果普通人能把念头尅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说,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就是普通人。

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就是随时随地庄严,很诚敬,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这就是“礼”的境界。发展下来,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是礼仪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描写了了一个境界: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但是等到春天,河水涨了,船就自然浮起来了。等到修养的相当程度,“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就相当于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了。

“仁”就是这样解释的,孔子答复的仁,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实在的境界。

感悟:看着念头流水一般过去,起心动念平静,目送去,在当下,别激动,别难过,别后悔。

如果困难重重,推不动,就做一个克服念头的普通人,不放纵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当下的圣人境界,慢慢积累,提升修养,别急,别挫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