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梦为石开每天写1000字

从卖导弹到搞卫星:我以笔试复试双第一考上中科院研究生

2018-04-02  本文已影响438人  Scalers

Scalers点评:

最近考研成绩公布,成长会收到许多小伙伴喜报(按事件先后顺序):

1、Winnie(S16)考上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研究生

2、呆萌君(S177)考上中科院软件所研究生

3、Vivie(S390)同学考上清华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4、王小二(S365)同学以笔试复试双第一考上中科院空间工程应用技术中心,实现了从卖导弹到搞卫星的跨越

5、小猪呀你快跑(S281)同学考上清华大学心理系研究生

7、mika(S25)同学考上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

8、Sketch(715)同学考上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生

……还有更多人

成长会向来以学霸聚集而闻名,所以在开心的同时,也表示很欣慰。虽然我们不做任何的考研辅导与培训,但是树立了“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的精神,在很多领域都能做出事情。

今天给大家推送的是王小二同学的考研成功经验,王小二同学自2015年就在ScalersTalk成长会,那个时候她读大二,咨询过我关于竞赛方面的知识。在去年《刻意学习》西安线下课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志向在学术的研究导弹的北京女孩。

这篇8000字的文章,我认为很值得考研的同学一读,因为把一件事情做成,做到你都艳羡的时候,背后是一定下了持续行动和刻意学习的苦功夫的。而且不仅如此,王小二同学还带动了成长会在西安的另外一位小伙伴呆萌君,她也考上了中科院,实现了共同成长和进步。

成长会已经进入第5年,我很高兴看到这5年多的时间,小伙伴们的变化和进步。我们的社群成员,未必天天在群里灌水聊天刷存在感,但是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暗自努力,为了自己的进步;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社群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在正文开始前,附一些历年其他小伙伴的经验总结:

Sophie:从南昌到南京,我的在职考研经历

考上清华数学系的一点人生经验——专访Sumika同学(下)

[833]曜灵:从硬件到交叉学科——我如何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研究生

皮斯菇凉:我的北外圆梦之路

Infinity:二战考研,我拿下上外高翻

Phoebe:我如何跨专业考上清华大学法学院

我是如何同时拿到清华北大两枚保研Offer的?

[854]王丹:我如何从二本院校考入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

大江:从考研失败到二战面试成绩第一

Scalers:给马上考研的同学写几句话

Scalers:如果考不上研究生,我该怎么办?

Scalers:给清华非土著研究生新生的学习生活攻略

我是谁?

王小二,某工科院校14级本科僧,最近才结束考研生涯同时结束混吃等死生活,开始每天做毕设大四狗生活。

我做了什么?

考研到中科院空间工程应用中心,如S所说从卖导弹到发卫星,算是转职成功?

导师是该所最厉害的科室导师之一,也是我一直作为榜样的老师,我考研就是为他去的。

笔试成绩

数一 114

专业课 127

英语 65

政治 60

总分 366

虽然这个成绩在高校不算高,我身边390+,380+同学的确存在。但笔试第一,面试第一够我吹一段时间了。(表示从小就没拿过第一。)

不能说拼实力,至少在我考研过程中,运气成分帮了我很多。有时候真应了S常说的,不要说早知道就做什么,而是要说幸好我做了。

下面我会分初试篇复试篇考前准备篇。我的经历不代表这一切你也要照做,考研不只是知识考量,还考研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的确,我有同学挂科逆袭到399的人,但身边更多的情况是:学霸依然是学霸,坚持下来的学渣在300左右徘徊到处看调剂信息,坚持不下来的中途退出。

我的文章可能包含有得意,沾沾自喜的情绪倾向,如果引起阅读不适还请谅解,我实在是太开心了:在中科院读书并做我心仪老师手下弟子,这件事说是我毕生理想都不为过。

初试篇

初始分高不是万能的,没有高分是万万不能的!

1. 数学

数学是最令我头痛的一门,因为我从大一开始除了复变逆天外所有数学都没上过80,所以对数学我是高度重视的。

数学是我唯一复习了四五遍的一门,但是考研数学的核查标准不应当是复习了几轮,而是拿到一道考题,分析其知识点,运用到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即你可以看透这道题,可以解决这道题,你早已看穿了命题人的套路,漂亮的避过他挖的坑。(某林班学生除外)

贯穿我数学复习始终的就是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定义,是什么条件下推导,什么条件下成立,得到什么结果。

基础复习以及查漏补缺

我从八月开始复习,首先看了蜚声中外的张宇宇哥,但他讲的不符合我的学习思路,即对于基础知识讲解不是很透彻,这可能和他本科不是搞数学有关(绝非黑),相比较汤家凤的数学就比较基础,我用1.5倍速汤家凤看完汤家凤老师的高数基础班,有了种我可以搞定一切的错觉,但同时做着李永乐的数学全书,又有种什么都不会的难过。

我建议用汤家凤的数学上道,但只看他的视频而不深入钻研理解概念,还是不懂考研数学。

在做第一遍数学全书高数部分时我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快速的过了一遍李永乐的线代。如果平时喜欢钻研书本不喜欢看视频的同学,不要看李永乐的视频,因为真的很无趣,他的那本书足够了!在简单复习线代后我知道我还什么都不懂,因此我买了同济的高数和线代,然后一章一章钻研其概念。因为过了第一遍高数,我对自己薄弱点的惧怕点有了一点概念,因此大概知道哪里要重点看,重点练习,极限部分我认为书上的题目比较简单,而我把积分部分题目都做了(包括积分,二重三重),以及微分方程。我的经验是应当好好做书上积分题目,对积分能力很有提高。

然后是线代的第二次复习,同样抠概念,做书上的习题,然后再做李永乐的线代讲义(我对比了线代讲义和数学全书线代部分觉得讲义的编排更适合学习,如果对这一点很看重我觉得应当再买一本讲义)。

复习完线代后,我根据之前的经验买了概率论的教材,搭配了曹显兵的概率论,虽然后来我还是额外在概率论的一些部分耗费了时间,但至少总体时间减少了,效率提高了。在这个时间,我同时开始写李永乐的660题,其实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你抠过一遍概念会发现李永乐全书上不少题都是课本原题,是被认为参考价值不大的课本原题,李永乐的660题大部分是在考对概念的理解,660题不难,因为你把握不好概念,就很难了。(当然我还是错的稀里哗啦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考研考的是对概念理解的透彻程度,这一点贯穿我复习始终。

题海战术

我的660题是逆序做的,做到高数和线代部分,我又捎带把之前没有理解透的概念再深入了一番,而且这时候我发现了复习全书的宝贵,在于前面把每一章的要点分类总结好,有哪些概念那些定理,这对于我这个分类空来说节省很多需要自己亲自归纳总结的时间。此外,对于660题每道错题我都有一个错题本,亲自写上了自己的解析,不过很可惜后期因为时间原因我没有再过一遍。

做完上述,我就开始做真题,我先总结了自己做错题出现在每一章的频率,确定了无穷级数,解方程等章节。然后搭配李永乐的真题权威解析,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分类真题的非常好的书,就一章一章配合知识点做,一天专项,一天则是做套题,保证不遗忘。同时我还总结一些做题经验。就这么做到考试前。

此外,我在遇到不会的题,复习中值定理,各种几何应用时用到了一本神书《2018考研数学常考题型解题方法技巧归纳》作者是毛纲源,他和汤家凤一脉相承。如果还有时间,我觉得把毛纲源在冲刺提高阶段做一做,然后着重看解题技巧,我认为是从120到140的提升。

补充,建议大家买几套答题纸把最后几年用于模拟,会爆发很多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答题答串行看漏题等。最好把考试犯的错误都总结到一个本子上,考前多回顾。考研数学,不出错就是好的。

考试感受

考试时数学是唯一一门我手心一直冒汗的,但考完试我没有大家想的那样觉得很难,可能是我很少记解题技巧,更多关注概念。

第一遍做完很多不会,当时心里已经很慌了。但后来我用到了几个我考试常用的技巧:

对于计算类选择,没思路就把答案带进去。(第二题,第八题)

还有举适合的简单的例子。(一道线代填空)

大题如果第二问复杂,第三问难算,那答案一定很简单。(这个是我瞎猜的,刚好撞上了。分析理由是第二问都那么难了,第三问不会为难我。)

如果题目新颖想不出来,就用最基础的方法做。(线代部分)

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后,只剩下完全不会的三道题,然后我又按照之前犯错提醒仔细检查。

答案出来时给自己估120+的,但结果是114,我分析可能是有些证明过程写的天马行空。

用到的材料

李永乐三件套,李永乐线代讲义,曹显兵概率论,三科的教科书,真题,毛纲源

2. 专业课

我的专业课是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我大三学过,而且考纲上明确了只有经典控制理论,参考书也和我们学校一样,实际比较轻松。

第一轮八月开始,我本打算看石群的视频,但他讲的太过于详细,以至于很多电路知识他都讲了,感觉内容量太大我就放弃了,专注于抄书,整理知识点。并且认真做书上的习题,因为考纲明确说以胡寿松的教材为主。

在把知识重新熟悉一遍后,我开始做历年考题,第一遍熟悉中科院的命题思路,然后第二遍则是开始针对每一道题研究相关知识点,第三遍总结题型,第四遍研究解题思路。我也不知道做了多少遍真题,在这中间我又利用哈工大的自控扩充了很多知识。包括根轨迹校正这种变态的校正法。

总结经验来说就是抄书,背,做题,总结。

最后我有一份很完备的笔记,针对各种题型都有解决思路。而且我还发现淘宝上买的考题解答错了。

考试感受

这门我考的最轻松,考场做了两遍,同时检查出错误。我认为比较熟悉的科目会犯的一个问题是先入为主,你可能因为太熟悉就把它想得复杂或者简单,然后就错了。估计没有拿140也是这个问题。(我现在都不知道哪里错了,我觉得我全对,哈哈。)

用到的材料

考纲,科教版,哈工大版自控教材,历年考题。

3. 英语

单词

我是从六月开始复习,参照网络上说的,我的习惯是周日做一套新的题然后利用一周的时间每天翻译一篇,把生词记下来每天花一定时间复习巩固。这让我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生词本,并且再做后面的题越做生词越少。

但是,我认为我做的不足的一点,我可以理解文章但是我没办法把题答对,缺失仔细思考出题人思路这一个环境。我的阅读就是一个靠语感,靠运气的精力。没有总结出阅读做题技巧。因此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

至于新题型,我听同学说有人拿到另一种和正确答案差不多的题目顺序,就十分简单。只能说2018的新题型是玄学,大家不要在意。

作文

我在最后一个月开始复习作文,首先根据历年考题类型背了几篇范文积累了,然每天对照历年考题写一篇用以内化。这里用到一本小书《八句话,走天下》我觉得里面的素材非常好。我觉得作文审题还是很重要的,关键是要串联到自己准备的材料上。

此外,你的范文如果是自己写的一定要请专业人士看,比如我被指出可数名词不写复数形式,不变位这种低级错误。

还有一定要买试卷纸练字。

考试感受

我说数学概率论不考假设检验他就考了,我说英语作文千万别靠中性问题例如选择,就考了选课。我在考场上是懵逼的,不过及时调整心态,用自己所学解决问题。

但我现在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英语只得了65,我觉得我的大作文还是很好的(捂脸)。

用到的材料

真题,黄皮书,八句话,走天下(作文)

4.政治

政治对我是一门很玄学的学科,我比较先用阮晔把马哲部分过了一遍,然后看肖秀荣,事实上证明这是最无用功的,因为人的遗忘曲线非常强大,如果再考一次,我会先把马原理解个大概,买一套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把上面的选择题知识点背熟,然后做历年考题,用肖秀荣的那本大厚书,把历年考题的中每个选项都研究透,同时保证把精讲精练看一遍,然后是1000题,也都要背熟。

至于客观题部分,马原和思修也有一些常考知识点,我用的是呆萌君推荐的腿姐的背诵手册,把马原和思修的客观题知识点全部背下来,主观题妥妥肖四全部背下来。可能背的时候很痛苦,但一定要全背下来。

考试感受

对于这一门我觉得我感谢肖秀荣大大让我有话可说,感谢阅卷人给了我及格分。

用到的材料

命题人讲真题、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腿姐背诵

日常作息

我作息因为太苛刻(我自己觉得),经常坚持三五天就要休息。写出来仅供参考。

06:00-07:00起床 洗漱,洗衣服,背单词,看政治

07:00-07:20花20分钟吃饭

07:35-12:30复习数学,50分钟一休

12:30-13:10吃饭,看杂书

13:10-13:40午休

13:40-14:00喝茶,玩手机,去图书馆

14:00-17:00复习英语专业课

17:00-19:00去健身房锻炼,洗澡,吃饭

19:00-22:00看政治,专业课等,和父母,男友视频20分钟

22:00-22:50洗漱,复盘,玩一会手机

23:00-06:00睡觉

自习不带手机,然后每天喝咖啡提神,坚持锻炼,还为了有精力吃的少,基本上不用脑子的娱乐很少。

副作用就是,初试结束每天非常懒散,就宅着看动漫,小说,经常出去吃,不爱运动,直到复试结束,准备好好弄毕业设计。

复试篇

如果说初试是实力战,复试就是信息战。

1. 夏令营

去年七月份,我参加了空间应用中心的夏令营,当时学长学姐是这么说复试的:英文自我介绍(英文能力)+问几个考得好的专业课(专业知识)+毕设或做的项目(科研能力),没有笔试环节只有面试。

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也基本是这样的思路,你需要体现你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有为导师干活的能力。

七月份时我参加了一次选保送生和优秀考研生的面试,结果在预料中。

总结原因

1.优秀考研生名额少,而且我报的专业(飞行器设计)有大量优秀的保送生。(其中有我一堆保研同学,嫉妒使我质壁分离。)

2.我没有表现良好的科研能力。我唯一拿得出手的是科创项目,但我做的其实很浅薄,而面试老师里又刚好有这个领域的老师。

3.我没有表现良好的专业素养。后期我在谈我的理想,有点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表现不太靠谱的原因。

4.数学物理成绩不好,这是真硬伤,我的专业就要求数学物理特别好。

此外,当时面试有北理工,武大,北航,大家都是985,我本家就没什么优势。总之,没有优势的我落选了,加上当时老师说空间考研名额可能满了,只有十几个,都给优秀营员了,包括我想去的研究室更是优秀的同学扎堆报,当时我希望渺茫。

知道自己落选时是7月底,当时在洛阳实习。那时候每天看着已经差不多能保送的同学,特别特别难过。我最频繁想的就是他们有的专业实力还不如我,凭什么?(学校保研有不合理的地方被一些人钻空子,当然大多保研生还是比我厉害很多。)每天和朋友去洛阳市中心吃饭,晚上一边聊一边往下榻的宾馆走,除了朋友谁都不理。

后来下定决心,说既然这样我就考380,我看他要不要我。(当时讲到一个特别优秀的考研的学长分数是368)

现在想我还是挺感谢我这种心态的,如果我知道我肯定能读,就不会每天那么认真复习,每天给自己打气了。

总结:获得复试信息;意识到自己不足。

2. 宣讲会

8月份回学校,这段时间还是怕自己考不上。开学后有一天刚准备健身,看到导员发了条宣讲会信息是中科院空间所,(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和空间科学所是两个地方)。当时导员也没说清,我本想回图书馆复习,但犹豫再三还是去了,想着不行去空间科学所也行。

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天,真的是幸好我去了,宣讲会其实是空间应用中心,然后老师告诉我名额还有,放心的考。另一个招生的老师告诉我,我导师还有最后一个研究生名额!!!!

这个消息给我极大的信心,当时我知道虽然有名额,但我仍有可能落选。一方面我继续学,另一方面我努力拿到和我一起报名的所有考生院校,确定除了几个报计算机的国科大同学,一个报计算机的同济同学,就只有我一个985。我还给导师朋友圈点赞,刷脸。现在想想都很好笑。

总结:向招生办老师了解信息;尽可能参加宣讲会。

复试前篇

初试结束我就估分,当时保守估计是360+,觉得有点底,决定先下手,表志向,给心仪的导师发了邮件。(之前了解到的信息是复试后分配老师,也可以自己联系,特别优秀的老师会主动联系你。)

具体做了一份简历,写之前和您做项目,特别崇拜您等等。我自己估了360(其实366我还是不满意的,我以为至少能到370,但幸好没写370),我虽然大一成绩不好,但大三好,而且我经过考研复习数学已经不错了。(之前面试老师说我数学不好。)还谈了我的毕设等等。

老师很快就回我了,说我这个分往年算很高,也说记得我做事认真。(这个也是幸好,因为后期只有我一个人在做项目,小伙伴都弃疗了。)

最后说一切等出分再说。

这个阶段我捋了自己比较好的专业课,又觉得很闲就找毕设老师要了任务翻译论文,就寒假回家。花了5天翻译完论文,就把专业书扔一边每天继续躺尸ing,美其名曰等分。

出分一看,366,特别平静的报给老师,父母,后来才知道笔试第一。

但那时我还是很惶恐,害怕,因为这个分在高校真算不了什么,而且笔试第一不代表面试会好,那时特别担心面试表现不好被刷。

大四开学时国家线还没出,我觉得不能在家躺尸,就回到学校,把概念定理梳理一遍,然后一门心思做毕设。

我当时的优势:

1.笔试成绩第一;

2.本科院校985,专业对口;

3.成绩好;

4.毕设跟了一个很厉害的导师,自己已经完成25%;

5.毕设是导弹,搞卫星的老师们不懂。

我的简历也是从成绩好和毕设出发,把考得好的成绩列出来(既方便老师看,也希望他挑我挑出来的科目问),只印奖学金和一等奖;毕设部分我特意写了一个小论文。

还准备了优缺点,喜好等问题的回答。

总结:尽可能做好准备,我把能想到的方面都准备了。

复试

复试我是第一个,心仪教研室三个老师去了俩,就我导师没去,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国内大牛,自己发起一份期刊的大佬,另一个是说我数学物理不行的老师。(这三位老师博士期间分别受教于航天领域最顶尖的学府,他们简历我都能背下来。)

一位年轻老师让我做英文自我介绍,然后,他开始用英文问我问题。

前几秒我是懵逼的!!!!!因为之前学长学姐经验没这出,我也没准备,但当时我没时间想别的,只能见招拆招。

我这里很感谢我毕设导师,一他给了我论文一个很长的题目,二我寒假就把论文翻译完了。

我就听着老师特别吃力地翻译我论文的题目,虽然我听不太懂他用的词,但我猜出来了,而且也给了我缓冲时间,我利用那短短几秒快速回忆我之前翻译的论文的摘要部分。

问了我做到哪?又问我怎么做的?

涉及到专业名词表达我也没有很纠结。(这里又要说,幸好之前翻译论文我特意核对专业名词准确性)

之后是中文,基本上围绕毕设讲,有几位老师都表示不是很懂但有几个问题。(幸好之前很认真的做毕设,查了很多文献)

问了我意向老师,这必须树立大旗,坚决不动摇。

问意向专业,这个我答的不好,因为有点信口开河,估计减分了。

出来时,我告诉大家会有提问环节就回家了。

后来结果特别震惊的是我面试第一,其实我也不确定,但我之后名字顺序和笔试顺序不一样,而且老师说是面试结果。

我想了想,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有:

1.关于毕设我回答的好;

2.英文问答应该比较好,后面同学可能被我这个消息影响到;

3.我说我已经和老师联系了,各位老师不会给我太低分。

考前准备及目标确立篇

考研的理由

一方面是大环境,如果继续从事航天,我学的东西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院80%人都会考研。(做毕设时有更深的体会,很多要用到的知识都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一方面是我自己扭曲的认知:总觉得读了硕士,再读一个博士人生才算圆满。

关于考研的动机我还有一些想对大三的同学说,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考研才会如何,本科生也可以找到工作,成长的路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但是如果你想有所斩获就必须付出代价。我和同学算过一笔账,读大学4年加读研究生3年加读博5年,如果你选择在同一个学校是12年,也就是你12年呆在同一个地方,读完你已经30岁左右,你还是一个呆在象牙塔单纯的人,而你的本科同学甚至研究生同学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了5年以上,心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真心不是为了学术一定要慎重!!!!!!

当然也有同学读硕士是为了镀金,因为有很多公司喜欢硕士(技术岗),例如大疆,大城市研究所,这是必要的。如果对时间特别看重可以考虑国外的硕士,因为只读2年。

而且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也可以先找工作,然后根据需要选择深造。

上面这些闲扯的话就是希望一些还在观望的同学好好看看。虽然我是一门心思想做学术但我身边有不少同学有各种想法理由,大家平时也会闲聊,共同的感触就是时间真的很重要,没想清楚就一门心思本硕博连读的同学真的存在,混得凄凄惨惨就发生在我身边。总之就是希望大家慎重。

目标院校选取

我先讲我的择校经历:

当时的情况是大一大二成绩不够好,大三排到第四,参加活动非常少,分量又不够重,保外校不可能,但有一定几率保本校(国际竞赛拿奖)。

我大三成绩不错,导员对我印象很好,推荐我去参加中科院的科创项目,然后一不小心报了一位厉害的老师,我有机会了解中科院体系,然后萌生了想去的想法。

我是这样看待中科院的,有这么几点:

优点:

不收学费,住宿费,研究生补助多;

坐标北京,离家近;(父母强烈要求我回家)

研一在雁西湖国科大,有机会接受院士级别大佬的教育;

比没有大学支持的研究所自由,比大学更学术;

分低。

有认识的老师,也是我意向的导师。

缺点:

研究所知名度不高,毕业时可能有影响;

研究所规模小,不如隔壁五院在卫星方面做的深入;

如果选择出国留学,可能没有本校助力;

不可能保研。

大三上学期还在犹豫,但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即我们认为非常厉害的研究室应该报满的其实没有一个人报考)加之美赛滑铁卢后,我觉得选择中科院我的学术之路可能会走的更好。

在希望发展的领域多了解情况,尽可能从多方面考虑;自己考虑利弊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一定是有所取舍的。

还有信息包括:

往年的报录比,录取人数,分数线。

导师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

调剂的情况,我当时因为特别怕自己会落榜,就把中科院相关的院所历年的录取情况,调剂情况都看了遍,包括网上调剂成功的考生的经历。还参加了中科院的夏令营,参观了研究所,和学长学姐请教了复试经验(网络上没有这类信息)。感受了一次面试(虽然也没有要我)。

我对这方面资料搜集可以说很疯狂,学校里和中科院有关的宣讲会都去。也了解到我导师还有一个硕士生名额,同时和招生老师刷脸成功。

后来呆萌君问我时,我给她讲了中科院几个所的情况,最后她选择了软件所。

从报考院校这部分,我信息是比较全的。(Scalers注:呆萌也考上了中国科学院)

如果可以,了解今年报名情况,招生计划等。我还觉得我很幸运一点就是老师们对招生这件事很热心,也很看重,会及时向我们通报消息。还建立了一个考生群,我们互相分享消息。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请教学长学姐,考高校的问本校生同学。

结语

我记得考研后,小伙伴问我,你觉得考研难还是高考难?

我想了想说,考研难。

高考大多数人只有拼分数,只要跟着老师走。考的最高的人能上最好的学校。

但考研不一样,这其中有太多不确定的成分,你得自己管着自己,自己搜集信息,最后结局自己负责。

我尽可能详实的写下我的经历,不是认为我便是成功典范,更不希望有人完全照做。我只是希望,哪怕你有一点点收获,有一点点启发,我便觉得十分高兴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