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新纪元的事情,快瞒不住了!到底是谁在“神助攻”?
一个月前,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由34名科学家组成的“人类世工作组”(简称 AWG)投票,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结果以29票赞成通过。
这一提案若最终获得到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估计很多教材、文献又要重写。重写事小,其中折射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比如,为什么要定义人类世?人类世与此前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不同的界定标准?
地质年代划分及特点
地质年代根据时间单位表述,主要有宙、代、纪、世、期、时等不同尺度。新生代之前,“纪”的更细时间段相对笼统,多表述为早/中/晚期。新生代开始,才有古新世、始新世、全新世等逐一细化命名。
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相对明显的地质构造差异。从生物考古角度来说,物种形态和种群数量也大不相同。比如距今3.5亿年前的泥盆纪被称之为“鱼类时代”,陆地上才刚出现最早一批两栖动物“海纳螈”。而到了距今2亿年前的侏罗纪,则是赫赫有名的“恐龙时代”。
不同大陆或国家的地址年代划分及命名略有差异,本表仅供参考自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新生代,哺乳动物繁盛。类人猿最早出现在4,500万年前,而人类只出现在约450万年前。若考虑具有现今脑容量的晚期智人,其时间更短至距今约4.8万年。
地质年代界定依据
早期地质划分,主要是根据造山、沉积形成不同的岩层纹理,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层年龄,划分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这一地质年代的形成,要归功于地壳的板块运动。
到了显生宙,地质年代划分增加了生物体及活动痕迹的化石考察。不同时代地层有不同的化石组合,地层越老,所含生物越简单。看似世人皆知的简单序律,却是科学家至今仍沿用且行之有效办法之一。
也正是地质之父William·Smith于19世纪中叶提出这一规律,地质年代划分才得以更加细化。历史上的若干次物种集中灭绝时期,都对应着一个地质年代的结束和下一个地质年代的开始。
虽然物种集中灭绝的细节原因难以确定,但都伴随着气温大幅度异常变化,这可能与天体运动有关(如地球轨道、陨石撞击等),总体可以归结为不可抗力的“天灾”。
地质新纪元仍存争议
“人类世”其实也非新鲜提法,十多年前就有人提议将工业革命之后的时期另分一个新的“世”,以区别于晚期智人刀跟火种的“全新世”。而这次“人类世”投票,只是确立新纪元的一个阶段性进展。
三年前,在南非开普敦国际地质大会上就有部分地质学家提议“人类世”投票,虽然当时未获得实质性进展,但却鼓舞着业界人士尽快找到代表全新世结束和一个新纪元开始的地质标记。
“人类世”的新纪元是否有必要,“人类世”与当前沿用的“全新世”是否存在明显地质差异,及如何界定“人类世”起始时间等,是新纪元的争议所在。
持赞成观点人士认为,自工业化革命后,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6℃,气候变暖导致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冰正在融化,人们很难再看到冰雪覆盖的乞力马扎罗山。如果全球气温继续上升,将出现海平面大幅上涨、灾害天气频发等现象。
非洲最高山脉—乞力马扎罗山,已很难再看到皑皑白雪工业化革命是一个时间历程,具体以何种事件的某个时间为起始点,并没有完全一致观点。而AWG成员则认为,自1950年第一个原子弹爆炸以来,全球多地出现人为放射性核素标志。如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泄漏,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这些核事故不仅波及范围非常广,持续时间也特别长,对地球生态构成重大威胁。
无论是工业革命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还是核事故导致的人为核素频现,现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危害程度都不亚于冰河时期或彗星撞地球。这些已存在的事实,似乎还有愈演愈烈趋势。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弗兰克·芬纳就曾表示:原本人类还可以存活4~5万年或更久,但现在可能会在100年内灭绝。
如果说此前各地质年代的出现归为“天灾”,那么“人类世”新纪元的出现完全可以说是“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