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不落俗套这件事真的不关任何人的事
我被室友鄙视了一番,因为聊到工作。她有工作经验,而我还没有投身社会。她说她的好多同学都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我说我不要这么早就结婚生孩子,想做的事都没做,我要成为富婆,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转转。然后室友默然地看着我,语气带有一丝不屑的说:你的想法和很多人都一样呢。我楞了一秒,因为原本以为她会鼓励我帮我加油,这场景倒是有些始料未及,一时间让我噎了声。后来聊天也就草草结束了。我想找一个人诉心肠,她却将自己当成了评判者。
这场聊天不欢而散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最开始是感觉自己的伟大梦想被鄙视了,竟然被鄙视了?!excuse me?
我不知道她有什么立场,不过是工作过两年,就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别人的梦想指指点点吗,仿佛社会的现实战胜一切似的。
而且我也不认为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有什么值得羞耻的。一件事,如果大多人都希望它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不正是证明了这件事有多么美好吗?当然,同时这也证明它是难以达到的,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所以才会心心念念。
正所谓,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说起大多数人的梦想,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社交网络上很火的“诗和远方 ”与“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两句真真说出了我们劳苦大众的心声啊,贴切的不能在贴切。所以始一出现便引起网络震动,广泛传播,大家都说“要说走就走”。私下想想,好像正是这么回事,我们这些每天辛苦工作、努力生活的人,哪个不想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哪个不想满世界逛逛。但也许是应了物极必反的老理儿,没多久大家又好像说好了似的,一边倒的批判这种思想太肤浅,不实际。这样说的人多了,大家就不再说向往诗与远方,想出去看看了。要真有人这么说也就落了俗套,因为现在这个时机,标榜实际者才是骨骼清奇之人。
怎么就落了俗套了呢?
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三人成虎大概就是如此这般。
一开始“诗与远方”“我想出去看看”出现的时候,大家纷纷效妨,大约是觉得这些词句在纷繁芜杂的日常鸡零狗碎中实在算得上一股清流。再想想自己,哎,别说,还不就是这么回事啊,这说的不就是我么?于是原来有这想法的,没有这想法的都将它作为自己的梦想,仿佛有了这些梦想就是志存高远。
后来说的多了,终于有人跳出来说大家太不切实际了:天天想着出去看看,有谁有关心过自己的钱包鼓不鼓吗?于是大家又在这之中看到了新时机,纷纷站出来表示:对,还是赚钱更实际一些,现在人心都太浮躁了,老想出去看看,也不看看自己钱包允许不允许,真是图样图森破!
尤其是自诩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长,领略了社会人情冷暖的各种前辈们更是会感叹一声,现在的小年轻们啊,净想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又跨了一代……真是完美地升华了主题啊。(黑人问号脸)
的确,现在这个社会标榜个性自我。每个人都不想落了俗套,撞衫,撞包,撞脸这些词无不带了讽刺意味。差异化竞争成了新时代的金科玉律。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在变,但总也有不变的地方。从古至今,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人们对美与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与远方,难道不美吗?大约任何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吧,这不是过是现代版的行万里路罢了,怎么最后却就落了俗套。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的较量。但这场较量到了最后,却不会有输赢。
如果远方代表理想,金钱代表现实,那么无论你看重那一方都没有错。如果说理想重要,那么就去努力实现理想,大多数时候当一个人梦想实现时,也会拥有物质富足;如果你说远方太虚无缥缈,还是让腰包鼓起来更实在,那就去让腰包鼓起来吧,当腰包真鼓起来的时候,你也会拥有一定的物质与时间自由,有了领略远方风景的资本。
不过是殊途同归。
我承认这是一个拙劣的“比方”,事实远要复杂的多,但是我还知道大道致简,所有的道理都是很简单,复杂的从来是人心。
现实与理想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因为总会有人将现实过成梦想的样子。能将它们对立起来的不过是我们那颗胆怯又随波逐流的心。
重要的是你自己真正的想法啊,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是否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当你在一开始跟着别人说向往诗和远方,当你在后来跟着别人说“说走就走”不切实际的时候才是正真落了俗套之际。
我说我的梦想是成为富婆,然后环游世界。说起来这还真是一件很多人都想做的事情,没办法啊,谁让我恰好也想这么做呢,就只能落一下俗套了。
我选择的路我跪着也会走下去,而不去管他人指指点点。如果我成功了,你与我同喜,我会感谢你,如果我失败了,你向我扔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也不会怪你,有谁知道我没能领略远方的风景,但却实实在在努力踏实地体验了一回生命。
落不落俗套这件事,真的不关任何人的事。
想到这里,我真是没办法再生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