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被捅”,可以改变互联网未来20年方向? | 日更Day1
28天小坚持之Day12
这两天在听《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讲到「合谋性沉默」这个概念。
什么叫「合谋性沉默」呢?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沉默现象,也有一种说法叫「合谋性沉默」。有一些事情是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但是又不太方便辩论,所以大家都选择沉默应对。就像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大象那么大,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但所有人都假装没看见大象,也从来不谈论大象,就像大象不在房间里一样。
挺有意思的一个概念。本来正琢磨着写写自己和这种「合谋性沉默」的关系,正好公众号「小声比比」,今天新推的一篇情绪饱满的文章,说服逻辑的关键论点,就是自己愿意成为这个「合谋性沉默打破者」- Silence Breakers,去伸张真相和正义的价值。和我读到的概念不谋而合,让我在现实世界又找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马蜂窝“被捅”,今天「小声比比」的这篇文章,让事件进一步发酵。(还不了解事情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公众号查找最新文章。)
我也借此事件,说说自己简单的思考。从数据和技术的角度我还太嫩,我主要从产品,和价值上这两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1. 马蜂窝21,000,000条真实点评真的意味着什么嘛?
先抛结论。
这个被截图的「21,000,000条真实点评」的大数据,可能只是为了放在面向全网的PC底栏,强行展示“大”数据,罗列出来的“大”数字吧。
1. 所谓业内公认马蜂窝厉害的大数字们
1.3亿用户,全球60000+目的地攻略,百万旅行达人分享,月活跃用户超千万,估值20-25亿。
2. 所谓战略重点
内容就是马蜂窝的命脉,不但海量优质的PGC(官方产生内容)攻略,马蜂窝极为鼓励UGC(用户产生内容),首页首屏都是UGC游记。
而以内容为基础,搭建年轻化自由行的社区,就成了马蜂窝的两大战略重点。但就UGC内容里来说,游记是重点,点评不是。所以,对于引发马蜂窝被举证的「餐厅」和「酒店」的点评业务,其实都不在马蜂窝的UGC业务重点上。。。
3. 所谓冷启动。
内容网站,在最一开始冷启动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通过官方编辑扮演大量马甲号、找有用数据源网站直接爬虫爬下来,这种方式实现,社区里“有人”在活跃的现象。然后比如说,对自由行感兴趣的人,看到马蜂窝,看到社区“有人”在分享攻略,自己才可能会使用、进一步有可能分享自己的攻略。运营人员一开始就可以设定,社区用户的典型画像,比如说:年龄在20-40岁,喜欢自由行,乐于在互联网分享,这些标签。
4. 所谓商业模式及其差距。
当然,未来,马蜂窝设想的商业模式,是用基于UGC和SNS(可以理解为社交)实现商品服务个性化推荐,获客成本低,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就增强。要想有效实现个性化推荐,还需要持续积累足量和足够真实的UGC。马蜂窝给自己的核心定位是:形成「旅游闭环」,而不是「交易闭环」。
虽说,马蜂窝爬取大量数据恐怕对他的交易确实达不成什么有效效果,但是为了形成旅游闭环,这样的照搬也确实不妥了。
猜想,被举证的点评业务,尤其是「酒店」的点评业务,会是下一步马蜂窝发力的一个重点。那么,无论是要想突破现阶段的OTA佣金模式,还是要实现旅游闭环,酒店模块的UGC还是个大缺口。
2. 皇帝新装的讽刺,在各个时代都有现实意义
《皇帝的新装》这个讽刺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
一个骗子的“空气”新装,洗脑了皇帝。皇帝的权力威严下,蔓延到身边的仆人,和满城的臣民。全部的人,都夸赞着皇帝身上最新款式的洋装。一个童言无忌、率真的孩子,看到光着身子游街展示的皇帝,脱口而出:那个人为什么不穿衣服呀!一下子把压抑着的「集体性沉默」打破了。
这种「合谋性沉默」存在于各个社会。存在的原因或许是出于害怕,二战时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都会对这段经历默契般地保持沉默。也可能出于善意,同事的衣服没穿好其他人不会正面指出,面对腿脚不方便的人大家都会刻意避免谈论他的残疾。也常出于默认的规则,中国家庭几乎都对“性”刻意保持沉默,父母不说,孩子不问。
不得不说,马蜂窝爬数据的手法,差不多是种常见的早期获取用户的手段了。这,其实就是基于默认规则的互联网圈的「合谋性沉默」。马蜂窝“被捅”,其实也让互联网同行们反思,用技术爬取网站数据,到底边界在哪儿?UGC(用户产生内容)的版权模糊,但这种方式是否引起用户反感?尤其是像马蜂窝这类以社区为核心的公司,社区氛围非常关键。
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效应」的概念:如果一面墙有一个窗户破了,这面墙的其他窗户也会很快破掉。如果一片空地堆积了几片垃圾,很快会有大片的垃圾堆在这儿。「破窗效应」在「合谋性沉默」上一样适用。必须承认,虚假运营获取早期用户,说出来并不光鲜。但当它成了有效的手段,别人的沉默让你不得不沉默,于是,集体性沉默的范围也会越大,这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行业惯常。
合谋性沉默出现在社交里,容易让人变得虚伪和流于表面。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各类禁忌话题,人会有意识地聊一些不痛不痒、无伤大雅的内容,然后,随着大象越长越大,能聊的话题就变得越来越少。萧伯纳写过这么一篇小故事:最爱聊天气的莫过于英国人了,街上一位熟人见到萧伯纳,停下来和他聊天:萧伯纳先生你好呀!今天天气很好呀~ 萧回答说,你好呀,谢谢你,不过在过去的2个小时内,已经有20个人提醒过我了。这样的聊天让社交很容易变得疲惫。
但,能产生反思就是一件好事。
1. 不得不说,当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人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他因被关注而受限,和被强加的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强。「滴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家几亿人在使用的出行领域独角兽公司,在使用滴滴App出现安全案件的时候,最有可能帮助追踪、杜绝类似案件发生的角色也只有滴滴。马蜂窝,一家以内容起家,以UGC为傲的公司,竟然还有大量爬虫同行数据的部分,自然会引发吃瓜群众产生对抗心理。
2. 反思,会让互联网领域一点点趋于规范化。互联网从来就不是“光鲜”的行当,行业内大把不拘小节、野路子众多且有大战略的聪明人。但可能不少触及边界的传播方式,或者过分夸大的商业模式,在群体反思中,会往更规范的方向走。
3. 这种反思,会让有原则,有坚定用户导向价值观的公司,凸显出来。如果说,未来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信任经济,那么一家真正能赢得民众信任的公司,在互联网领域,不仅是被更多人使用和认可,更是被信任。
感谢阅读~
我的28天听书专题
28天每天听本书,不止步于听,日更28天听书感想,写下自己的思考。
两个目的:
1是为着给自己持续练着写东西,想写
2是实践一把,在线教育里,知识付费+刻意思考+输出,才是真正带动输入
期待关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