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主食阅读连载小说

自控力2:自控力陷阱,90%的人都掉进去了

2016-06-06  本文已影响232人  这个馒头有馅

对自己狠就能提高自控力吗?

做出承诺就真的能改变自己?

压抑自己真的可行吗?

以上3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不是肯定的呢?笔者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这3种方法压根不能提高自控力。

为什么对自己狠然并卵?

很多减肥的人因为失误,比如多吃了一碗饭或一个鸡腿,而感到情绪低落。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整个减肥计划似乎都落空了。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减肥计划,不如索性把它吃光。”

这就是那又如何效应,被称为世界范围内意志力的最大威胁之一。任何意志力挑战都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想戒烟的烟民,想保持清醒的酒徒,想节省开支的购物者。当我们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时,最廉价、最便捷的改善心情方法就是做导致你情绪更低落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在赌场输掉100美元会让你想下更大的赌注来赌一把。

导致跟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一旦你陷入了这样的循环,似乎除了继续做下去,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

大多数人的做法,就是对自己更狠一点。大叔之前也是这么做的,发现然并卵。众多研究发现,自我严厉、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相反,自我同情则会提升积极性和自控力。

现在,笔者如果有一天没有按时早起,不会对自己自我批评,反而早餐会吃的更好点。因为大叔知道几乎没人能够做到每天早起,今天没做到早起,明天早起就行,没必要对自己狠。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遇到挫折。既然失败无法避免,那就要学会自我谅解。

为什么做出承诺并不能带来改变?

当我们陷入那又如何的恶性循环里,处于最低谷时,我们最容易决定作出改变。如暴饮暴食后,下定决心一定要节食,宿醉没法清醒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戒酒;,疯狂购物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剁手。发誓改变让我们充满希望,不再觉得自己是个犯错的人。但不幸的是,改变的承诺很少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不切实际的乐观能给我们一时的快乐,但接下来我们就会感到失落。因为做出改变的决定是最典型的即时满足感,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就感觉很良好了。但等我们第一次去真正做出改变时,面临的挑战会给我们当头一棒。那时我们就会感叹原来理想很丰满,现实真的很骨感。这时,大多数人就会放弃努力,放弃改变。

心理学家把这种循环,称之为“虚假希望综合征”。虚假综合征总会偷偷出现,是一种最常见的自控力陷阱。因为只是承诺改变,要比真正坚持承诺和做出改变更容易,也更有乐趣。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避免掉进这种陷阱呢?你需要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不要对自己进行过度承诺,从自己能够做到的改变着手。

你需要让自己相信,改变不只是个口头承诺,而是能够做到的行动。比如,笔者想培养轻断食的习惯,不会一开始就承诺断食,而是循序渐进,告诉自己先从晚餐喝粥做起。

为什么压抑自己行不通?

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请不要去想白熊。记住,一定不要去想白熊。你能做到吗?

笔者拿自己做实验,试了好几次,但都是以失败告终。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想它。这就是讽刺反弹效应,这种效应能够解释很多失败案例。如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减肥的人拒绝吃肉,却会梦到羊腿和牛排,不快乐的人试图摆脱无聊,却一次又一次陷入无聊中,分手后压抑自己不要想TA,却会经常回忆TA的音容笑貌。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呢?

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认为,人的大脑里,存在两套系统。其中操作系统,消耗大量精力和能量,将你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监控系统,自动运行,不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自己没有去想。

当你不要想白熊时,操作系统消耗大量精力带你远离这个想法,但同时监控系统却在不断提醒你,留意白熊。最后,疲惫的操作系统被自动运行的监控系统打败,然后你就想到了白熊。更可怕的是,当你试图摆脱一种想法,它却不断回到脑海中时,你很可能会认为它一定是真的。这样,你开始拒绝吃肉,到最后反而认为自己想要吃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避免讽刺性反弹呢?

那就是放弃自控。笔者如果睡不着,不会强迫自己不要乱想,反而放任大脑,随它怎么想,我只需保持着均匀的呼吸。结果就是,没有失眠,反而入睡更容易。(笔者现在5分钟左右就能入睡)另外,学会将我不能做什么转化为我要做什么,比如你想早睡,不需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晚睡,而是要告诉自己我要早睡。

自控力系列总共分为3篇,这是自控力系列的第二篇,接下来第三篇笔者跟你分享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自控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