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堂小小考古课
清明节,一个拥有浓厚民间文化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我们缅怀先人,怀念那些“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而有些“过去的人”实在离我们太遥远了,也只能从代代相传的口述中略知一二那些“过去的事”。
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小到一个家 ,大到一个族,我们的血肉之躯,精神的外在表现都离不开这些先人们的影响。挖掘自己家族的历史是件很有趣儿的事。它就像是一个考古的缩影,只不过是,你考究的是你家的历史,一个小小的渊源。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关于谱写家族史的文章,觉得颇有意义。就像我先前写的《遗嘱》一文,我觉得文字的流传是整个家族的命脉。也许有些家庭由于多次迁徙,家族历史有些中断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家中年长的老人,让他们讲故事,然后记录下来。其次,可以翻翻老一辈的旧书籍,也许会找出一点点线索。
今年的清明节,我有机会去为我最老的祖先扫墓。由于读书工作在外,自从小学之后,我再没机会去过,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次我抓住机会,好好地研究了一番。
墓碑上刻着家族有史记载中第三代先人的名字,夫妻合葬,还有立碑的详细时间:“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季冬重修。”显然这不是最原始的墓,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人也记录在上面,是墓主的曾孙子,也就是三代之后的第六代。如何知道墓主是第三代呢?因为他的名字的字辈是“士”,在家谱中,是第三代人用的字辈。而我的字辈是“华”,属于第十二代。如果按照以前人的寿命大概50-60岁左右,我的这个祖先至少在350年前就出生了。如果他是属于第三代,那最最源头的祖先应该是50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应该是明朝。当然这也只是小小的一段,在这之前的之前,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就无从考究了。瞬间觉得好奇妙呀,他们那时候大概不会想到500年后有一个我在研究他们吧。
对于考古学来说,“时间”这个因素非常重要。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空间也许会发生一些表面上没关联却有着密切联系的事。因为宇宙是一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地球当然也逃不出这张网。所以,这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的。
墓碑上的“嘉庆十七年” (公元1812年)是唯一一个准确的时间刻度。嘉庆在位二十五年,十七年也算是晚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朝代,估计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怎么太平。那么这一年世界上其他国家又发生了什么呢?其中最大的纪事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发动战争。可见,西方国家也不怎么太平。从整个宗教历史来看,虽然查询不到有什么大事件,但在5年后新的先知就出生了,新的天启便从这个世纪开始。我很钦佩这位立碑的祖先,如果没有他的重修,我也不会写这篇文章了。而我现在所掌握的线索也只是皮毛,如需谱写家族史还需继续收集资料。
文字是有意义的符号。有很多写作爱好者会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没有意义,没有人看。何不想想你的后代呢?也许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你的某个后代在看着你的文章来研究你呢!
清明节最纯洁的意义应该是让人去怀念,去追溯,去寻根,去思考,去感觉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渺小,而不是一个求财求物的形式上的仪式。除了求,何不为先人们的灵魂能继续进化而祈祷呢?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祈祷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而失效。
附诗一首
《致先人》
日,如果你能穿越万物,
请你照耀他们的脸庞,
让他们记得那只是曾经的容颜。
月,如果你能洞悉万物,
请你敞亮他们的胸怀,
让他们知道那才是永恒的修炼。
风,如果你能捎个信儿,
雨,如果你能提个醒儿,
请让他们知道,还有一个我在延续着他们的故事!
相隔百千年,却是弹指一瞬间。
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滚滚红尘,生生不息。
似是结束,又是开始,
似是相连,又是独立。
混混沌沌一口气,
你我均是这其中的一缕。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