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421人  xiaosine
自私的我

记得很多自私的自己。有时候在图书馆读书,经常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放声朗读。

和朋友,家人微信聊天,聊久总会觉得不耐烦,心底里会想,这浪费时间。

对于朋友做出的一些善举,会以为他找麻烦,多事,然后就抱怨。

与别人交往时,总想自己占据主动,不单自私而且自大。

对钱总会异常斤斤计较。

害怕别人得到好的成绩,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极度自私的人 内心每天都在不断的自责,他们内心敏感,害怕拒绝,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们可能最开始都是开朗的,夸夸其谈的分子,但是进入社会,这种性格让他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巨大的困难中,他们想改变,不愿意再得罪人,慢慢的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爱说话 不敢说话 怕说错话~ 于是他们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抑郁,最终患上抑郁症。

之前的回答倾向于理念而没有给出实际操作,在这个答案里,简单先说一些操作方法,如果有人看的话找时间再系统说说如何“改变”。也就是如何“想通”。

第一步:广泛地阅读书籍,这是重塑三观的过程,如果你的三观不变,你“认为的世界”就没有改变,即使别人告诉你,你做错了想错了,你内心深处是难以认同他人的。

第二步:三观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开始自省。《论语》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是那种起点比较低的人,所以直到看了上百本书,才发现从前的观念问题多多。于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要把今天做的事在脑中过一遍,看看哪件事做得不够好,哪句话说的有问题,他人的做法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信息。这便是一个自省的状态,发现自己的问题。

第三步:改变问题,用自我说服和自我催眠的方式。

自从我阅读了市面上介绍的大部分心理学书籍之后,萌发了考心理咨询师的念头。想着自己反正喜欢看这类书,不如考个证。后来发现心理学专业书毕竟更完善、更系统,许多畅销书都是在这些基本理念中衍生出去的作者自己的推导解释。

阅读,就是在被作者说服的过程,如果想加快改变的过程,为何不能直接进行自我说服呢?于是我在每天的思考中,拿出想改变的地方,把合乎逻辑的部分反复推导数遍,没过多久,自己就打心眼里认同了这个推导过后的结果。行为自然而然改变了。用这个方式,我成功改变了拖延症、冲口而出的话、讨好型人格等等。

以下是原答案:

————————————————————

本来不想回答的,看了几个答案,通通是鼓励和理解自私,跟题主的提问不符。

题主如果真的意识到了自私,何必帮她掩饰?懂得改正缺点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是她迅速提升的好机会。

能够明白自私的负面影响,代表你的理解能力没问题,能够发自内心决定不再自私,才代表你想通了。

你向许多有智慧的人询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说“我认为应该这样做,于是就做到了。”听起来很想抽他是吧?但人家说的真是实话。你想通了,自然会做到,做不到,就还是有没想通的地方。

一句话收尾,当你实实在在看到某事的危害很大,自动就会选择趋吉避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