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尊
2023-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紫丁香花儿朵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968年)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期望值低,获得的成就感越大。
许多外界因素会干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即影响自尊的因素:
一亲子关系(父母的言行和评价)
二行为表现反馈。尤其成功之后的反馈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三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利于增加自尊。
四是相似性原理。在社会比较中选择与自己的地位、身份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有利于增加自尊。
我的收获
1.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你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积极评价,你就有高水平的自尊。高自尊带来自信。自尊取决于你怎么看自己。自我概念(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
2、自尊是一种自我评价,要选对合理的参照物。人比人气死人,但要看你和谁比,比什么。选对了,增加自信,选错了,带来自卑,对比过于悬殊,就是自负。
3、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影响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