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

复盘之五——钱都去哪了?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申湘黔

这是我的第五篇复盘文章写我的消费观的改变。


我们普通人除了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困扰就是---钱都去哪了?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辈,挣钱不多,但是能存钱?而,我们这一代人花的比挣的多,总是为虚荣而花钱。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储蓄?

让孩子不输出在起跑线上的重要核心是舍得为孩子花钱吗?

以前我总认为有挣钱能力就行,存不存钱不太重要。我常说:你现在的岁月静好,云淡风轻是背后有人在为你付出和牺牲。 现在想来,自己不愿意存钱,也是因为没给自己足够压力。 想一想,万一有一天,你的家人,你的至亲需要拿一笔钱救命的时候,你银行卡上的余额会让你背脊发凉吗?

我的成长经历中,金钱观启蒙是一个守财奴葛朗台,教科书里把他当反面教材,抨击他是资本主义贪婪本性的代表人物。我从小就认为,太喜欢存钱不好,抠门。现在想想,小时候接受到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的是非教育,真是害人不浅。

我婆婆在我们结婚之后,极少干涉我们这个小家庭的生活。但她不厌其烦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要存点钱。 我不仅不懂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还不满她想把她的古板思想强加给我们。我想的是:通货膨胀的年代,存钱不划算。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为什么喜欢存钱,而且能存到钱,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他们经历过挣钱难的时代,更懂得钱来之不易;第二,他们对钱的计量单位是十元,百元。而我们对钱的感知单位是千元,万元。他们以前吃顿饭是几块钱,现在是几百块钱,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价格落差让他们心理有避免高消费的倾向。第三,社会医疗和保障体系都不完善,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中国还是大面积存在。第四,他们用社交软件的时间还不长。

我把第四条原因展开说一下,有人说朋友圈就是老百姓的“名利场”。有个段子里面说: 不是露个项链,就是露个方向盘,还天天去哪里去哪里,我只能默默得看着你们,时不时的冒个泡,证明我还活着。

我们这一代人,为虚荣买单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每年西方的情人节,东方的七夕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等等。有人会说,生活嘛,就是要开心啊,过节就是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回忆。商家愿意制造话题和噱头,消费者愿意照收买单,国家GDP数据好看,大家其乐融融。很多西方的节日到了中国以后,就是各种形式的情人节,西方的鬼节中国人都能当情人节过。也是醉。

朋友圈里晒伴侣送的鲜花,发的红包,定的高级餐厅,送的礼物。还有一些没收到礼物的,就在大肆说什么“女人当自强”之类的话,每年朋友圈都要轮播几次。我以前也会哀叹,别人家的老公怎么就那么用心呢?也会愤愤不平自己收不到鲜花,得不到重视。可是从今年开始不过任何节假日和周末之后,这种感觉太爽了。

我也赞同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制造惊喜和浪漫,需要陪伴和尽孝。可是,现在好多制造出来的节日不仅让大家不堪重负,而且攀比之心随处可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旅游行业一定会在寒暑假制造一个全民的节日出来。

现在朋友圈里无论晒啥,我都比较淡定了。因为我想通了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我的钱才是重要的,我的时间才是更重要的。别人认为我是否幸福,非常没必要,而且一点都不重要。

为虚荣花钱,慎重!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储蓄?有一笔你用不着的钱在那边,对你的心态和成长,特别重要。你会有底气去尝试新领域,学习更多新的技能。很多人一辈子不愿意改行,不愿意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一笔钱支撑自己暂时赚不到钱的日子。然后,终生平庸碌碌。

如果期待人生有更多精彩和可能,一定要有自己的储蓄。诗和远方,得有米粮。

我有了孩子之后,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上学后(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支出,属于家庭开支的一个大块头。写这篇文章前的俩个小时看到一篇揭露代购黑幕的讨伐文,我在愤怒黑心商家行为的同时,也为妈妈们迷信海外产品,感到痛心。

给孩子最好最高端的奶粉和玩具,送他们读最贵最好的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带着孩子东奔西跑亲子游。我们处在一个教育支出也通货膨胀的年代,家长们纷纷加入这场竞赛,再苦不能苦孩子。你们欧美游,我们也要来个东南亚游。你们学芭蕾,我们起码也要学钢琴。你们学马术,我们也要学个高尔夫才能拿得出手。

可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孩子最终成就的,是他的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兴趣。

就是他对社会对他人,是否总是保持一种合作和建设性的姿态,对于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是否怀有深厚的兴趣。这类特质的培养,真的不用花太多钱。大家自己琢磨哈。

最后总结,从今天开始深刻地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开始认真投资自己
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冒出“你有钱,有啥了不起啊?!”之类的念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