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简友广场哲思

洞见你的内心,感受佛的力量——《洞见》下

2021-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仁龙巴

文/仁龙巴

3.贪爱为苦的本源

佛陀在四圣谛中提到,贪爱是苦的源头。有一段佛教故事是这样说的:

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这段故事中的贪爱是追求并占有美好事务的欲望,这种贪爱增强了诱惑性事务的吸引力;从另一面看,还有一种贪爱是逃避厌恶事务的欲望,这种贪爱强化了恼人事务的厌恶程度,因此,追求美好而不得与规避丑恶而不得都令人产生痛苦。


4.自我不存在,解读无我

释迦牟尼成道后所说的第二经是《无我相经》,就是向僧人们开示自我的不存在。

佛陀提出构成人类和人类体验的“五蕴”理论,其中,蕴是积聚之一,而五蕴就是五种元素的积聚,包括色蕴(包括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感受)、受蕴(身心的一切感受)、想蕴(根据外镜加以想想)、行蕴(身、口的善恶行为)、识蕴(对其他四蕴内容的认知)。

佛陀先以色蕴为例,说“此身无我,若此身为我,则此身不应受苦。‘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此种可能亦应存在。但是由于此身非我、故受苦,无有‘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这种可能的存在。”大致意思就是,如果色是我,那么色不会让它自己感到痛苦,并且可以自由支配色这样或不这样,但色确实带了痛苦,并且无法支配色的存在形式,因此,色身非我。继而又用相同的逻辑解释了其他四蕴和自我的关系。

佛陀的这套理论是很系统的,首先人是有五蕴构成的,而五蕴当中任何一蕴都无法按照自身的意愿摆脱痛苦,更别说五蕴的积聚。这便是佛陀关于无我的著名开示。这次开示之后,还有一次辩论进一步巩固了佛陀的理论。

佛陀遇到一个好自夸的人,名叫火吠舍,他质疑佛陀关于五蕴中都无自我的理论。佛陀就问他一个国王是否可以行使权利,处决、惩罚、放逐有罪之人,火吠舍答可以。佛陀又问如果色蕴是自我,就能将权力施加于色蕴,那么人可以要求色蕴这样或不这样吗?火吠舍无法回答,最后不得不承认自身无法控制色蕴,并看清了他对五蕴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像国王对其疆域一样进行控制。

两千五百年后,心理科学也得出了和佛陀一致的理论,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库尔茨班所说:”‘你’不是总统,不是首脑,不是总理。“心理学家们几乎一致认同”意识自我“并非无所不能的行政当局。我们有理由认为,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扮演自我),就可能改变当下的局势。因为当我们摈弃自认为的“自我”,就能澄清对世界的认识,成为一个更好且更幸福的人。


5.用佛教教义成就更好的自己

佛学教给我们一种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冥想。冥想的核心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包括喜乐之感。

书中引用了一句古谚语说:“禅宗适合诗人,藏传佛教适合美术家,而内观适合心理学家。”一语点破三种冥想的区别,禅宗可以为一种心灵的培育,藏传佛教更注意引导大脑转向视觉图像,内观则强调正念,本书主要是围绕内观冥想来介绍的。

作者把内观冥想分为“正定”和“正念”两种。所谓“正定”在于尝试强化和深化某种专注,专注会带来宁静,若持续时间足够长,还可以带来极为强烈的极乐和狂喜的感觉。“正念”则强调体察某种感觉,有助于用心体察每日的生活,意味着负面感觉的控制力会变弱,相反能更好地体会美。

因为作者参加的是正念冥想的修行,因此书中又以正念冥想为主来进行说明。

举个书中“没有痛感的痛”的例子,说的是1963年7月,越南僧人释广德通过自焚公开抗议越南政府对佛教徒暴行的事。整个过程他纹丝不动,没有一声呻吟,他的静定与四周人们的悲泣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感觉不到痛苦?作者认为是通过多年的冥想训练,学会了让某种感受与自我剥离,从而对某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产生基本免疫。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真的。因为当我们正念审视焦虑、恐惧、愤怒或别的感觉,短时间内会认为这些感觉并非你身体的一部分。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很难达到面对巨大痛苦的淡定,但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加以印证,比如很多人惧怕打针,从医生准备针管开始就浑身发抖不敢直视,甚至要被家人按住才能完成注射,打针引发的恐惧无形之中加剧了疼痛感,为打针埋下更深的恐惧。如果直面这个过程,体察针头扎入皮肤的疼痛感,你会发现疼痛的程度是有限且可以忍受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正念冥想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体察,接纳所面对的现实,使负面能量尽可能地散去。对普通人而言,正念冥想不仅可以拓宽我们对其他生物的理解,常常修习正念冥想能够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还能使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1)拓宽我们对其他生物的理解

当人们通过修习正念冥想,掌握沉浸在每日感觉中的本领,就能极大限度地改变知觉,以前听起来呱噪的鸟鸣,变得美妙动听;窗外大街上串流不息的汽车行驶声和邻居嘈杂的装修声不再会搅扰到难以入眠;对花花草草无感的人,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闻闻花香,抚摸斑驳的树干……甚至可能与某种没有接触的小动物产生一种亲密的联系。 作者将这种理解定义为对生物体更清晰的领悟,而不仅仅指模糊的和平、爱和理解。

(2)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陷入教育孩子的焦虑当中。父母对孩子有种天然的控制欲望,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样子成长,忽略孩子的真实意愿,造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常习正念冥想有助于减缓焦虑,降低控制欲,如此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更幸福。 对待外人也一样,正念冥想的训练让你不再对马路上突然变道的司机爆粗口,避免变成追上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路怒;甚至对以往看不惯的“敌人”也能换个角度审视,重新获得认知,而建立起一种同情。

(3)对待世界的方式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正念冥想让我们能清晰地体验感觉,而不是不加鉴别地被动服从,从而培养选择喜悦、快乐和爱等各种感觉的能力。因此,持续的修习可以丰富情绪,使人的情感变得更敏锐,使人变得更幸福喜乐。

为什么普通人选择信佛后,精神面貌和环境遭遇会发生一定变化,逐渐变得更平和、喜乐?我们总觉得是一股看不见的神力在护佑人间,普渡凡人。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佛教的教义,很难理清这背后的逻辑真相,但一个很简单直接的逻辑是佛之于人的力量,其实是通过个人的修为来自我护佑。


洞见自己的内心,用正念去体察各种感觉,直面和接纳他们,让喜乐感强化,让痛苦的体会淡化,我们不必要用佛教教义使自己变成更好的教徒,但完全可以用它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