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学习笔记
“俄狄浦斯情结”是西方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经典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亲子关系的焦虑和迷恋。
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孩子3-5岁时从对妈妈的依恋的二元关系进入到爸爸、妈妈和孩子三角关系。
俄狄浦斯期是指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阶段,通常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异性父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开始体验到竞争和冲突等情绪。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的名称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形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到与俄狄浦斯王相似的情感和冲突,这些经历也塑造了他们今后的性格和行为。
——————————————————————
当母亲只生一个孩子时,母亲则因各种原因留在家里与唯一的孩子纠缠,这个留在家里的母亲往往来自经济困难时的多子女家庭。
大量自己过去匮乏的体验投射到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同样匮乏的父亲则因市场经济或各种原因的借口缺席于家庭或逃离家庭,而使得父亲需要帮助母亲从婴儿的共生中分离出来成为泡影。
这也导致了婴儿将来分离于、独立于母亲的成长之路愈发艰难,甚至产生固着和停滞。
农村中大量留守的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均成为缺席者。这样的场景无疑加剧了俄狄浦斯情节上的动力,独生子女通过幻想、死亡、分离、人际和生活情景,通过赢得他们想要的父母的爱,而逐渐感觉自己战胜了俄狄浦斯情节中的对手,成立胜利者。
恋母情节的胜利者经受着来自深刻无意识的幻想的罪恶感,即杀死父亲、与母亲性行为的罪行。
我们见到太多这样的母子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交战。
弗洛伊德称这些人为“因自罪感而成为罪犯”。
小女孩在前俄狄浦斯期认同母亲。在进入俄狄浦斯时,她面临的挑战是将爱的客体从母亲转移到父亲,而在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小女孩如何进行这样的转移?
———————————————————————
俄狄浦斯情结也可以叫做“恋母情结”,通常母亲最喜爱和关注的对象应该是父亲,这就导致了小男孩感觉到父亲与自己是竞争关系。所以会出现一个幻想——摆脱父亲,并取代父亲与母亲结合。
这种对父亲的敌意会导致阉割焦虑,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害怕父亲将他阉割(割去阴茎)作为惩罚。为了应对这种焦虑,儿子屈从并认同了父亲。认同就意味着小男孩内化了他父亲的生活态度、行为特征和价值观。
父亲从竞争对手成为了榜样,而通过对侵略者的认同,男孩获得了父亲的超我。
正如电影《灯塔》中的Thomas(父亲)强势地支配着winslow(儿子),winslow(儿子)感觉到羞辱而愤恨,时刻想要反抗却又一直屈从,甚至在某些时刻,两个人的关系友好和谐,喝着酒互诉衷肠。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其实也并不少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时而忤逆父亲,时而又与父亲十分亲密。
影片中Thomas(父亲)的控制致使winslow(儿子)越来越压抑,他既痛恨又畏惧,痛恨Thomas(父亲)对他绝对的支配,害怕Thomas(父亲)剥夺他的力量。
这就导致了他焦虑的产生,这是第一层焦虑是阉割焦虑。
——————————————————————
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说:一切神经症都是俄狄浦斯情结。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正在上高中的男孩,平时学习努力,尤其是数学方面学得非常好。但是,在临近高考前的一次课堂上,他发现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会。这种“都会感”竟然让他突然有种恐慌感。
他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能听得懂吗?”糟糕的是,从这以后,他的数学成绩开始出现下滑。
案例中的这个高中生为什么会突然地、没有缘由地感到恐慌而成绩下滑呢?
表面是因为他考试前的焦虑导致他没有能保持好的成绩,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是他给自己的一种自我设限。因为他无法百分百把握将数学考得好,因此会产生内疚感,所以他让自己表现焦虑。
这份内疚感来源于俄狄浦斯期,在和同性父母竞争中的胜出,他考高分打败其他人,会让他潜意识激活出曾经的三角竞争关系中,他“打败爸爸,赢取母爱和注意”的内疚感。
俄狄浦斯期的冲突包含竞争相关的内容:如果赢了,就会产生内疚;如果输了,就会压抑不爽快,日后容易被动攻击。
俄狄浦斯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若没有发展好,就容易引发众多问题,例如:妈宝男、同性恋、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婚外情、产后抑郁等等。
每个人的俄狄浦斯期的经历不一样,这就需要自己去探索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
对以下的一些场景你是否感到熟悉:
1.有些学生平时考试很高分,但一到关键考试就发挥失常;
2.有些人,买了新衣服、新鞋子、都要放上一年半载才穿或用,穿上后还感到不好意思;
3.有人去理发店换了一个漂亮的发型,一瞬间会有一点点不好意思的感觉;
4.一个人发了财,不敢心安理得地自己使用,一定要去捐出一部分才安心;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来源于俄狄浦斯期冲突,在小时候没有发展好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导致的。
那么你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止了吗?它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
从拉康的理论视角,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本质、形成原因以及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关系。
在拉康看来,一个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源于他对于自己的亲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确定自己的父母是谁,或者感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真实或者不正常。
这种亲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和焦虑被拉康称为“原初的自我分裂”(primary narcissistic split)。这种分裂发生在一个人的自我尚未完全形成时期,通常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自我还没有完全脱离母体,他对于自己的身份和个体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拉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基石。在这种情结的影响下,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和分离,开始寻求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种意识的出现,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时代。因此,拉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个必要阶段,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拉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也与性欲息息相关。他认为,性欲是一个人寻求自我满足和认同的基本驱动力。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一个人的性欲通常是以母亲为对象的。然而,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一个人开始认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差异和分离,开始寻求其他对象的满足。这种寻求过程被称为“失落的对象”(lost object)的再现。在“俄狄浦斯情结”中,这种失落的对象通常是父亲,一个人试图通过与父亲的竞争和追求,寻求自我满足和认同。(儿子超越父亲的动力根源)
一个人过度沉迷于“俄狄浦斯情结”时,他可能会失去对于自己和他者的真实认识,这种过度沉迷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