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游后的一点感想
由于写写停停,拖了太久,到了后面,不仅忘得七七八八,也疲于继续,本不该再来一篇累赘后记,但既然有了前言,便觉得还得有始有终首尾呼应,于是便随便再补上几言,草草收尾,最终通篇虎头蛇尾,尤其添上这后记,更显画蛇添足,好在,这段冗长的见闻总算是结束了。
因为走的是古城,还特地挑了那些僻远荒废的遗迹,整个旅途虽心情激动,但一路下来,见闻却显沉闷黯淡。其实,放眼望去的咸阳西安,早已不是昔日古城风貌,和21世纪的所有城市一样,钢筋水泥才是主流,不知情的,甚至不容易发现它们残存的历史痕迹,就是那些身体里可能还流淌着这片土地上久远先祖血液的人民大众,估计也浑然不觉,一切,都那么崭新,那么波澜不惊。这是一个和平的时代,无论是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还是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的游客,大都难以真切体会到战乱时期的感受了,然而,这个时代又确确实实受影响于历史,无论是体制、习俗,亦或思想,人们不得不承认,一切都是历史的延续,无法脱离。正因如此,虽不是关中人,但作为秦迷,暴走在炎炎烈日下的6月天,一知半解试图去追溯今人今事根源,想象能从中收获另外的那部分一知半解,沉闷黯淡也就变得激动人心了。
只可惜层次不够,认知不够,感悟流于表面,不值一提。不过,咸阳西安一对比,倒是让我想说说家乡潮州。两座鼎鼎大名的历史古城,本都可以大做文章,承古创新,大力发展城市,然而,发展势头却是大相径庭。且说潮州,看本土民生新闻的时候,经常报道滨江长廊的灯不亮了,哪里路牌歪了,凡此种种,影响市容市貌,给游客留下坏印象什么的,报道是这样报道,但作为在潮州生活惯了的小老百姓,这些话似乎无关痛痒,并不觉得碍事,然而,当自己看到“鬼力咸阳”(见《在咸阳的三天半》篇)的时候,突然就明白了这些细节的意义,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传递出去,被人小心保管,时常惦记,还是搁置一边不理,都取决于它是否吸引人,在这方面,潮州真的需要觉悟。
虽说两座城市都是古城,但咸阳的历史却是更加悠久,文化底蕴并不输给西安,景点名气也毫不逊色,瞧西安那些像大明宫之类早已不存在的遗址,也拿来宣传,而咸阳,单是那一大片帝陵,座座坟丘高耸犹在,就足以让游客接踵摩肩,然而,没有,任其被渐渐遗忘在郊外,几近无人问津。这让我想到意溪寨楼、龙湖古寨等等这些地方的败落模样,潮州这座勉强算得上的古城,就如同咸阳一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闲置在角落里慢慢坏掉,不懂得珍惜。其实,潮州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虽然小,但可以做文章的地方还是很多,比如潮州日报城市老街巷系列,每一篇都能开发成一个景点,就好像西安回民街的高家大院,但是没有,就连闻名周边的甲第巷,游客走过,都是紧闭的大门,什么四点金、下山虎、肆马拖车等等,这些建筑文化总得走进去才能感受,然而游客只能站在一间间古宅子门口拍个大门的照片,政府规划的古城旅游,不应该只是挑几条巷子铺上崭新的砖,而应该学学西安建大明宫那样,该腾退的腾退,该开放的开放,游客才能真正游览这座城市,而不是坐在三轮车上呼呼开过去,知道有那么几座牌坊,有那么几条小巷。利用好,还要宣传好,潮州有什么文化?过来一天游两天游,连个好好参观的地方都没有,人家西安的钟楼都可以展肚兜,潮州的木雕、手拉壶、潮绣、麦秆画等等等等,却像宝贝一样自己藏着掖着,在中心广场文化长廊里倒是有展馆的,然而,几乎很多潮州人都不知道,何况是游客呢?
即使不提这些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潮州的饮食文化也足以吸引外地游客流连忘返,西安回民街的东西似乎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诱人,却是远近闻名,其实,咸阳跟西安的饮食能有什么差别呢?大家只知道西安的肉夹馍,谁会提起咸阳的肉夹馍呢?文化总是要宣传的,不求夸大,如实宣传便足以让人对潮州美食念念不忘。然而,游客在潮州溜达一天,大概只记得潮州三宝了,牛肉丸是汕头的,茶叶是福建的,肠粉是广州的,这些本是潮州最地道的东西,大概只有潮州人才知道了。
一座城市,总该好好规划,就像西安,详细地区分出商贸旅游服务、旅游生态度假、工业、文教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居住、遗址保护等等不同功能的成片区域,而不是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区域糅杂在一起,这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6000多年前的半坡先民尚且做得到的,21世纪的今天,难道还会困难?写着写着,似乎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如今潮州已经启动古城旅游文化项目,我很期待。
好了,配两张收尾的图,结束这段难忘的关中游。
哈!首尾呼应,既然前言说胡歌功不可没,后记当然也要提一提。琅琊榜后这家伙又红得发紫,机场走哪都能看到,但不得不说,我还是喜欢他的古装造型
风云变化,历史沉浮,人若蜉蝣,转瞬无痕,望不穿,看不透。
再见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