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问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重新把《关键对话》遍了几遍。
老外写书总是把一句话的内容写成一本书,这本书也是一样。所以我也很奇怪,这本书是经典热销书,那么,我最应该从书中学习和拿来实践的内容是什么呢?
人生有无数种关键对话的场景:面试、谈判、与老板沟通、指挥一个项目、处理分歧、危机公关……数不胜数。
普通人最常见的反应有两种,被作者称为傻瓜做法:愤怒与沉默。
这让我想起身边一直就存在的两个现象:我们与孩子沟通,尤其是辅导孩子写作业,多半是“愤怒”式;我们与伴侣、长辈沟通,经常陷入“冷战”。这两种情绪化的应对,实际上是最简单、最不过脑子的“傻瓜式”的反应模式。最要不得,因为这样的沟通方式,从来都没有赢家。
有一次一位同事找我,他准备跟董事长沟通个人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想听听我的意见。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总结到:如果沟通时陷入僵局,我建议你直接问领导,我们反复谈这件事情您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你自己也要想清楚怎样奔着这个目标去。
当时因为领导对他提出的方案没有明确的定论,犹豫不决。以至于他十分气馁,甚至一度不想继续沟通。
后来他反馈,两人取得了很好的共识,回到了当初能够成就双方的话题上去,一起商量出能够执行的方案。他说,整个过程出现“沉默”时,他认真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您当初发起这个话题的初衷是什么呢?果然领导就直奔主题,放弃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不确定性的小困扰。
现在回想起来,作者的方法论其实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用,而且真的管用。
日常中我们在进行亲子沟通、夫妻沟通、同事沟通、客户沟通中,经常遇到观点不同、情绪激烈且失败风险很高的状况,书中总结的沟通前必须四问,相当经典:
1、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2、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3、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4、我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任何沟通对话之前,想想这四个问,我们就会心平气和,一定会耐心倾听。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出现偏差,也一定要再次四问,引领自己为双方回到正确轨道而努力。
我觉得把这个心法用到自我沟通上也有奇效。
自我否定、自我内耗,都属于书中所讲的傻瓜式选择:对抗或沉默。跟自己对抗,跟自己摆乱,都是自我沟通不该有的双赢之道,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回到“我自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时,我们会更加平静、宽容。变成更好的自己,真心活过这一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会慢慢成为生活的主线,让我们坚定从容地向前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