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维
昨日读王维,写下了几句牵强的话,这 哪里能说的尽呢!一个会写诗的文人至多称得上是诗人,如添上著名二字非得有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可。那如何能做到即为大众之喜爱又能保留自己个性之独立,还得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这很难。一首佳作不光立意要深远,文字浅显易懂还要直抒胸意脍炙人口,诗句浅而不俗,读到绝妙处令人击节。纵观整个诗界,这样的佳作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且不止一篇,李白算一个,王维算一个。
白居易作诗请老妪(老奶奶)来听,并根据老妪的理解程度来修改,直到老妪能够理解为止。这样的做法未免有刻意之嫌,难免近于鄙俚。故我始终认为一首好诗应是藏于自然中的一块璞玉,是万不可经人工雕琢的。
宋人也做诗,也很高产总量据说超过了唐诗,乾隆一生四五万首,有那些是脍炙人口,今人随口涌出的?几近没有。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苏东坡说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此我将运用我粗鄙的知识尝试着剖析一二,来窥探一下其诗究竟有何动人之处。
纵观王维的一生,基本都在做官,除了二次简短的归隐,其他都是在朝为官,正是这短暂的一二年归隐时光,为诗坛贡献了多少田园佳作,下面让我们一道赏析下他的作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如果让你朗读王维的这篇名作,你会怎样读?
王维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大抵是他的诗中含有音乐之旋律,让我们在读他的诗句时常觉有音乐之舒缓。
一:诗中韵律
我在朋友的道场,听他讲山水,讲诗,讲行书,其中多次提到了呼应,对比,韵律等字眼。运用他的理论再看一遍,仿佛又觉得看懂了一些,那我们就来浅析下其中的原理。
能千古流传的不是书面上的锦绣文章,而是要可以口口相传的。这就是中华文明星火不熄的道理。而音乐又是口传的绝佳形式且更容易让人记住,这很利于传播。
《诗经》是中国商周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作者中有贵族、农夫、牧人,也有士兵和奴隶。诗经里有各处采集的民间的歌谣或者农人劳作时喊的号子。其中大多是四字居多,中国的文字,无论是诗词还是歌赋,大抵都是二三四五六七八字,而几千年留下来的语言系统让我们天生就会识文断句。而四字的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皆因其中暗含韵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不用教他,他读来自会二二分读。偶尔也会碰到一三分读的,那是少数。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韵律的存在,哒哒 哒哒,就是最最原始的韵律。
那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原本是有美人,清扬婉。兮是助词,在里面凑字数,为什么要添加一个没实意的词呢,就是为了让节奏不乱,咚咚 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像敲门,不好听。当诗经的旋律和读者内心的旋律对上扣,就很容易产生共鸣了。
对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兴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诗经历史更悠久,反而兴盛,大抵是因为赋的富丽脱离了市井,只能诵读不能唱的缘故。
诗经常是四言,诗分五言,七律。词有二三四五六七,就稍稍复杂一些,曲牌的格式也多,不一样字数的组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来。而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而古人认为,诗为雅文学,词为俗文学。词原本是街头巷角传唱的小调,后来逐渐向雅文学靠拢,成为文人墨客抒发胸臆的创作方式。词首先一定要有词牌的,诗词又都是按一定的格式、韵律,故称填词。
这便是诗词中读来常有韵律感的缘由,所以一首好诗读下来,身心舒畅,是一种精神享受,又如聆听音乐之美妙,又是听觉的享受,这实在是韵律的功用。
致此再回头读一读上面的诗,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呢?那些字仿佛跳跃起来,敲击出美妙的音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