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给你最后一击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往往是最华丽、最有喜感的,那是寻找失落青春的时节。此时,咱逛书店时终于不用在练习册专柜那儿磨叽了,直接冲向文学柜台即可。这个假期你的床头绝对堆满了各种闲书,六年来没看的书都要补回来,看不完的留到上大学时继续看。文艺青年们被压抑了许久的音乐之梦在此时集体爆发,于是吉他的销量大幅提升。你幻想着自己在大学里会组建个乐队,生活自此完全改变……
场景一
嗯,你来了。不过你来到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你以为大学是自由的世界,是让你破茧成蝶的地方?那不是大学,哦不!那不是中国的大学。你只是道听途说。
中学时,不管学得怎么翻江倒海,咱还总会在深夜12点被作业折磨得头破血流时站到窗前,天真地望望天空,看看月光,琢磨一下自己心里那不靠谱或更不靠谱的梦想。然而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
依旧是上午八点上课,老师腰不酸、腿不疼,喷着唾沫一侃一个半小时。大学讲课的内容都挺复杂,下面的学生多数不知所云,只能大眼儿瞪小眼儿,瞪累了的挤个微笑点点头,表示没听懂。课堂里学生们的动作各不相同,醒着的有的疯狂记笔记,有的低头玩游戏;睡着的则一同神游大地。尤其是那些公共课,也叫“睡觉课”,好多人因为老师声音太大或周围鼾声太响而睡不着,于是玩手机、听歌、唠嗑、打牌下棋、谈情说爱……大家混过这一个半小时,揉揉眼睛奔赴下一个教室继续混。
场景二
选专业就类似于指腹为婚,乱点鸳鸯谱,全部听天由命。
选专业讲究四个字:热门+有用,同时又有“热门=有用”,所以排行榜前面那些大家趋之若鹜的专业,什么金融、工商、会计、法律,都是实用的。而诸如文、史、哲等“不靠谱”的专业就像是“尾货”,只得等着调剂了。堂堂北大哲学系,据说2009届的学生没有一个是第一志愿录取的。中文的待遇也差不多,你说我想当作家,人家说去你的,你是不是老看英超智商下降了,现在学金融最好使!
于是大家风尘仆仆、兴高采烈地冲着热门专业去,热门专业培养的就是只求低头谋生、不求仰望星空的手艺人。原来以为到大学是来做个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倒好,成了个手艺人,整天干的那些事儿跟修鞋的、锯木头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而当你看到文学院的学生们整天沉浸于鲁迅的散文、艾略特的诗作中不能自拔时,心中也会有点儿羡慕嫉妒恨吧?在你被会计账本、法律条文折磨得翻来覆去、长吁短叹的时候,他们追逐的却是本属于你的梦想。
场景三
奔波了一天,你终于回到了被窝里,关上灯,边摆弄手机边对过去的一天进行归纳总结,想想背没背完一个单词列表啊、赞助拉没拉到啊……最后的结论是过得非常充实,充实得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但心里却感觉没着没落的。此时手机里蹦出高中同学的合影,自己不知怎的,竟盯着它发起了呆……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遵从的是别人的想法,过的是别人的生活,连激情都是从别人身上嫁接的。
于是大家就在“工作、考研、出国”的路上忙得不可开交。一起床,便制定好一天的计划,然后昂首挺胸、踌躇满志地走出宿舍,边走边瞟瞟别的同学,心想“今儿我可比你忙”。大家都比着看谁忙,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
然而当一天天像老鼠一样疲于奔命之后,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回想这一天,你纳闷自己是给谁活着的。工作、考研、出国,这三重门是别人搭的,如今却非要让我走。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在这上面,又是图什么呢?回想中学时,不管压力多大,你仍能不失天真,仍能在写完作业后看看小说或听听音乐,然后躺在床上,幻想一下以后当个小说家或组建个乐队是啥样儿……中学让人怀念的,不是那漫天的卷子,而是在卷子底下埋藏的属于自己的理想。
然而到了大学,当你最后一秒的“课余时间”也要用来看专业书,MP3里最后1M的空间也要填上GRE单词时,你学会了否定,否定自己过去的轻狂、清高,否定那不靠谱的梦想。
我们热衷请教经验,师兄考研的经验,牛人GRE考l600分的经验,学长混社团的经验……然后照此进行四年规划。但这都是别人的路啊!你自己的呢?
我还从未听过,一个真正的人,会被别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那算什么生活?
是的,咱们都会怀抱着理想、幻想,而大学本就应是追逐梦想的场所,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是青年人的梦碎之地。抬头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混个文凭,靠它找一份稳定而无聊的工作,然后整日吭哧吭哧地干活,并在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至老去……
对,社会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而大学给你的是一招“夺命阴阳爪”,抽走了你心中的梦想。讽刺的是,竟然是这个号称“人文精神的圣地、梦想孕育的场所”给了你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