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
我坚信“人丑就要多读书”,有时间多看看书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今天读了一本《超越原生家庭》非常不错推荐给大家。
“原生家庭”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流行标签,不仅在自媒体、新闻报道里频频出现,影视剧也瞄准这一主题,从《都挺好》到《小欢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难不关注它。诚然,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去原生家庭里寻找问题的根源,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但这绝不是在提倡“原生家庭决定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无法决定命运发给你什么牌,我们却能决定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正确看待这种烙印,学会自我成长,尽量把手里的牌打好。尤其是成年之后的人生轨迹更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我一直坚信三十岁之前也许你还可以怪罪原生家庭,可是三十岁之后的人生只有自己说了算,怨不得任何人。
书中提到,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情感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想要摆脱“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的恶性循环,要一方面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不必劳神费心地试图改变他人;另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动力,勇敢地认识问题,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模式,从而摆脱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才能让你的成长之路走得更顺利一些,才能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第一部分讲的是,了解家庭中的潜规则。看清楚原生家庭的运行原理,就像了解汽车里的刹车和油门一样重要,摸清了原生家庭的门道,我们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超越原生家庭的计划。这一运行原理具体体现在家庭中的规则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是可以公开讨论、大家都承认的“显规则”,有哪些是关于情感的、不能说的“潜规则”。其次,在心里问问自己,你当前处理人际关的过程系中,你使用的规则跟原生家庭中“老规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第三,思考别人原生家庭的规则是如何与你的规则发生冲突的。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思维和行动上的差异,更有利于与人相处。
第二部分讲的是,亲密与独立的博弈。人际间的差异会引发人的焦虑,不同的人会对这种焦虑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包括:顺从、反叛、攻击和断绝关系。在原生家庭中要面临“融合”与“分化”,也就是“亲密”与“独立”的平衡。“分化”程度高的人具有目标指向性,能够区分思考和感受;而倾向于“融合”的人则是以关系为导向,常常把主观情感当作事实的真实反映。如果对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反思,我们也会发现在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时,有哪些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模式在持续发挥影响,进而有机会去修正它。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三角模式。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出现的三角关系,父母伴侣子女祖孙三代,如果你跟某人关系亲近,就感到对另一个人“不忠”和“背叛”,那你很显然处在三角关系中。在忠于自我的道路上,要避免加入家庭成员之间的斗争,成为别人的同盟或三角关系里的一员,“一对一”的亲属关系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应有的关系。在“一对一”的关系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家庭内部没有关系的失衡,这样才更有利于自我的分化。
第四部分讲的是,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通过分析长子长女、幼子幼女、处于中间的子女和独生之女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自己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是如何产生的,理解你家庭中的某个成员的行为方式,也许并不完全相符,但总有一个大的趋势和统计作为支撑,让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性格特点。看本章的过程中让人拍案叫绝,我发现身边的多数人是比较准确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研判,让我分析自己的出生顺序如何影响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方式,有助于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影响在自己身上如何发挥作用,从而扬长避短。
第五部分讲的是,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通过七个步骤:了解家庭谱系、联系家庭成员、创建一段家庭历史纪事、发现家庭内部运行模式、探亲与家访、自我分化以及重做一遍,协助你开展原生家庭的自我治疗,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在开始修正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之前,有个原则一定要牢记在心,那就是要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你这样做既不是“为了”你的家庭,也不是要“改变”家庭。自我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拉拢家人、指责甚至报复家人。要记住,你的家人只是提供了环境,是你自己在用独特的方式来对这一环境做出反应。这一点的好处在于只有你能够改变自己,你的改变并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改变。
最后我想说,大部分人并非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把自己人生中碰到的问题归结于父母,不过是借口。我们要了解原生家庭和家族历史、掌握其中的运作机制,开始自我分化,就能找到疗愈的方向、重新出发。最终就能做真正的自我,即以自认为有意义并且自我愉快的方式行动和生活,这样就能使你与他人自由地交往,做到与别人保持亲密联系的同时保持自我。祝愿每个人都能幸福快乐的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