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向死而生
看历史总是叫人悲观。
飞蛾扑火,向死而生王朝变更总是让人感喟兴衰荣辱,总有点终会付之一炬,灰飞烟灭的怅然若失;英雄气短,美人迟暮,再美的繁华旖旎最后总免不了天下筵席终有一散的落寞结局;滚滚红尘,滔滔历史长河中个人如草芥,如浮萍,如浮游,大部分免不了弱小又卑微的凄怆境况。
但是即便如此,浮游生物还是会在烟波浩渺中淋漓尽致的伸展生命,挥洒韶光,向死而生,极尽殊荣或极尽哀荣。现在看来这种少数人在特定的年代用生命进行创造的行为才谱写了一幅幅历史的颂文与挽歌。
今天介绍二位历史人物,他们满怀激情,恣意纵情,追求自我,飞蛾扑火,用向死而生的精神奏响青春,与世俗斗争——高阳公主和辩机。
飞蛾扑火,向死而生一位是唐太宗备受宠爱的公主,一位据说是玄奘法师慧根超绝的徒儿。本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非要冲破阶层壁垒,世俗人伦,这场伟大的奸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人活在世,总有些身不由己,贵为皇帝的闺女也不例外。妥协于制度下的政治联姻,高阳嫁的是开国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可惜的是,这两个人终究是两个精神世界,永远无法交合。
飞蛾扑火,向死而生养尊处优的公主理想化,喜欢英雄气概,喜欢才情,需要的是能让她生命得以燃烧绽放的驸马,可是现实太讽刺,名相的儿子空有家世和蛮力,不可能走近高阳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一次狩猎中的邂逅,也许公主驸马貌合神离的生活也会像大部分公主驸马一样平静清淡,当然谁也无法保证世事走向,因为我一直觉得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性的潘多拉魔盒,不一定每个人都机缘打开,但一旦打开,你是不知道会出来什么让人惊喜又恐惧的东西的,而且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抑制住一直想打开它的冲动。
事实是16岁的高阳与21岁的辩机相遇了,佛安排的机缘没人参透,相互间的化学反应非人能控制。后世眼里的“淫僧与荡妇”不是神也不是魔,只是两个对生活有无限热情的活生生的生命体。这段热诚的燃烧生命的爱恋持续了八年,最后因为玉枕事件被昭告天下。辩机被处以极刑,腰斩。高阳被无限期禁止入宫。失去了佛的高阳从此走上了充满仇恨的纵情堕落的道路,最终成为彻底的悲剧。
飞蛾扑火,向死而生后人无法分清两人是自作自受还是权力下的牺牲品。对我来说,虽然二人结局凄凉,但是相互拥有的日子里,他们在人海中找到彼此,惺惺相惜,二人的结合亦不失极限绽放自己的悲壮的美。二人都是天地之灵长,万物之精华,如果没有找到彼此,公主可能就是个平凡的公主,辩机就是个平凡的会载入史册的高僧。但是因为他们相遇,才享尽生活的刺激与绝美,挣扎与荣辱,结局必然,但过程中拥有过了世间最纯粹的东西的支撑,所以才死不旋踵,悲怆至极。被腰斩的前一刻,辩机甚至救了铡刀上的蚂蚁。
我们都过不了他人的人生,所以体会不了他人的无奈与悲哀,悲悯与心旌神荡。其实没有多少人一辈子一场就遇得到真正的纯粹的感情,并且愿意为之慨然从容承担一切的。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是立体的,史书是基于各种境况由人创造的,我们无法给他人的行为下一个绝对的定义。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事有因果,轮回不可捉摸,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情感道义上,我们无法苛责那些追求自我自由与绽放并且没有伤天害理之人,在现代更是如此。
你看,古往今来,伟大的情感多有不正义的因素;你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高阳公主:《旧唐书》:除,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飞蛾扑火,向死而生
《新唐书》记载为唐太宗第十七女,生母不详,初封高阳,永徽四年谋反赐死后追赠为合浦公主。
辩机:十五岁出家,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