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说什么 -

2024-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光阴故事书

他提出(主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作“心即是理”。我们如果想要成为圣人,或者是英雄,不必到外面去寻找。所谓的圣人之道,其实蕴藏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一直向外求理,向外求标准,都是错误的。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这些观点全部记录在这本《传习录》里。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两个问题最重要,第一叫作独立精神,第二就是坦荡荡的幸福感。他认为很少有人二者兼备,甚至有人二者全无。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不停地挪动,不停地发生变化,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所以王阳明就想告诉大家,说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世界,这就是《传习录》中最为重要的一些解释。

我们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教人们怎么在心上“下功夫”,来获得身心幸福。

那么你会说心学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它是一个支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且会发现,纵观我们的历史,生活都是复杂的,而且无法预测。在这个充满迷雾的人生航线上,如果你懂得了心学,它就会让你发现,你的心、你的良知就是自己的灯塔,你就不再轻易地被外面的环境所影响。这意味着什么呢?一个人可以不焦虑,可以充满安定感,能够轻轻松松地定风波,走向真正的自在和快乐。

在《传习录》的上卷中,就清晰地阐明了什么叫作“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一种“身心修行”的功夫,它意味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心本来就有一个样子,这个叫作“本体”,无论什么样的人,心里面天生就有爱的能力。我们把覆盖在它上面那些枝枝桠桠、那些污浊、那些遮蔽掉它的东西全部拿掉,把邪的都拿掉,就还原出了我们这颗心本来的面目,就看到了爱原来的样子。

什么叫作私欲呢?王阳明认为,就是那些背弃了爱的想法。

它不再是本体,而时时刻刻想的就是做一件事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没有爱的。一颗无法去爱的心,就像是被挖去了根的树一样,它没有办法成长,不能长出枝叶、开出花朵。

所以听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理解,王阳明所说的格物其实意味着“格心之非”,就是把外物和私欲放在你心上的那些尘埃全部地格去,这样这颗心才能恢复它的功能,恢复爱的能力。

什么是天理呢?王阳明说:“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什么叫作“明德”呢?就是我们说的心之本体,是你生来就具有的,纤尘不染的那颗心。那么“明明德”,这第一个“明”字就变成了动词,它指的是“擦亮”的意思,就是把你生来就具有的那颗心擦亮,让你的本心保持不被外界污染,这就是一个善人的心,不失本体的心,它就是符合天理的。而如果是一个恶人的心,它背弃了光明,失去了本来的面目,那么就是偏离了天理的。

圣人要让天下人都拥有一颗能够去爱的心,这样人们不需要那些规则,他自然就会行善,天下不需要严刑厉法,自然就会安定。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

他说:“如果你修好了一颗纯乎天理的心,这颗心用在事父上就是孝,用在事君上就是忠,用在交友上就是信,用在治民上就是仁。”

如果你的心没有被私欲遮蔽,这些礼节不用学你自然就能做到,这叫水到渠成。天冷了,一个孝子自然觉得我的父母很冷,我要给他加衣服;天热了,我在流汗,我就顺手拿起一把扇子给小孩扇一扇

只要你有一颗能去爱的心,这一切都是自然能做到的,如果你没有深爱的心,那你做什么都只是表演,所以有人听到这里就会说,我懂了,心学就是遵从内心,那我要放纵不羁爱自由。

王阳明的办法,是要回到自律上来,说不管外面有什么样的条条框框,但如果你这颗心是纯良的,那么人情世故都由心而发,你内心的这个根比较深、比较正,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修心来服务的,一个人一心只在天理上,这个就叫作主一,就是做主的那个一。你一心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外境所影响,不被外物所迷惑,不被欲望所遮蔽。如果不能够主一,心就会跟着外界的各种声音、各种要求、各种诱惑,东飘西荡,总是围着别人的标准打转。那么焦虑和不安就很容易产生。

所以王阳明也认为,一个人此生该立下的志向,就是在心上下功夫。一个能在心上下功夫的人,做什么都是无往不胜的,无论是治大国还是治小国,或者仅仅是享受一个春天,他都可以胜任。那一个人立了志向之后,该怎么行动呢?王阳明举了一个例子说,立志用功就像是种树,你把这个种子种下了,这个根长出来了,你就只管灌溉它、栽培它。你不要老想着,它能长成什么样的叶、结出什么样的果,它长得快不快,你只要把心思收回来,主一放在栽培上,你就不怕它没有枝叶、果实。你就不会被这件事所困扰。

致良知:实现良知、落实良知

所以良知是不断地扩充的,认识是不断地进步的,该浇多少水就浇多少水。

不故意做好事,也不故意做坏事,老老实实按照良知的指引来,这就是致良知的关键所在,叫作勿忘勿助,这个忘是忘记的忘,助是帮助的助

一件事没做到或者是做过了,这都是偏离了良知的,所以心学说要勿忘勿助,就是不要偏离,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刻意拔高。就是老老实实地去做事,遵从内心。但是其实并不太容易,因为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实。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在心上下功夫呢?那答案就是,心学的修行在俗世。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每一个让你愤怒、焦虑、嫉妒,或者不安的时刻,其实都是做功夫的时候。

知行合一:感知与反应的统一

你没有做到的事,不能够为它行动的事,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真正的认知,你没有真正地了解。但能够透彻领悟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够做到。所以一个人不去孝敬父母,或者不能够戒烟,或者不能够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并不认可这件事。知行就像阴阳,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开的。未行的知,不是真知。你没有为它行动,你就不是真的心悦诚服了。那么心学讲究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让它真正的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这叫作合一。

王阳明就说,所以人必须在事上磨练才立得住,才能够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说这个定字并不容易做到,那么想要做到一定要在事上磨练。

一个遵从心学的人,善良是要出能力的,良知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所以,王阳明的心学里面就提倡,我们用善意和爱对待所有人,但是不能够成为没用的好人。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和脆弱,能让人变得圆融,让人的能力不被情绪和不良的心态所干扰,百分百地被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叫作功夫上身,知行合一。

常快活,常自在

孔子说,知者利仁。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是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行仁义,对自己才是有利的。那种心的安定,会让你打开幸福的一扇门,所以心学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就是帮你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足,这种快乐,并不是说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它是一个人心里安定之后,带来的轻松感。那这种快乐,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是你的良知带给你的。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无不乐,如果你这颗心是有良知的,是没有私欲遮蔽的,那么在春天里你吹着风,洗个澡,然后看看鸢飞鱼跃,鸟鸣兽舞,草木欣欣向荣,你的心,就能跟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融合,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所以快乐不是私欲的满足,反而是为你的心卸下种种的负担,让它恢复本来的功能。去爱,去感受,就算遇到了大起大落,嚎哭一场,那也不会损害你的心之本体,你就依然能够拥有快乐的能力。此心安处即是乐也,那乐的本体,是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学就是让一个人快乐的哲学,这种快乐不是声色欲望的满足,也不是功名利禄带来的虚荣,是让一个人的心,不再为外物所负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