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解大自然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现代人与脂肪的斗争史——《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2018-03-03  本文已影响386人  你先走

这几年,中国的科普读物出了很多,也读了不少。尽管不如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那样荡气回肠,也不如李淼的《宇宙的一生》那样通俗流畅,这本王立铭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却更适合普及科学思维和培植科学素养。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瘦,符合除了汤加等少数几个地方的全球审美。谁都爱美,本质上说,长得好看能让人获得更多利益。不信你去看,那些颜值高的人,是不是做事顺利得多。没办法,全世界都看脸,颜值即正义。人类大脑中的这种快捷方式,有深刻的进化印记,因为颜值高的人就是更健康的人,至于以瘦为美,这有进化和文化共同迭代的原因。所以,杨玉环要保持体重,而当下很多女明星,则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有多轻。

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得到社会认同的需要,当别人都以瘦为美,你只有变廋,才能更容易被人接纳。

人都有死亡恐惧,变胖会带来诸多疾病,瘦一点,就能减少受病痛折磨的概率。

说了这么多,就是瘦很重要。而人们为了减掉身体的脂肪,想尽了办法。当然,最聪明的那一帮人,科学家们,也没闲着。


人为什么会发胖?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张图,其实有些道理。


现代人与脂肪的斗争史——《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底层原因:吃得太多

有个好胃口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找到一点食物,把自己塞饱甚至囤积大量脂肪是巨大的生存优势。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经过亿万年进化淘洗生存下来的地球人类,每一个都是天生的“吃货”。科学家发现,所有成功的动物物种都是“吃货”,没有哪种动物能自觉抵抗美味食物的诱惑,即便已经吃饱了也要勉力加几口点心。

如今,这种暴饮暴食的巨大进化优势,在美食遍地的现代社会遭遇了危机。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人类根本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胖与瘦的内在机理

神经生物学研究证明,人体内有一种瘦素蛋白,负责调节大脑中枢“饱”“饿”信号,从而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当身体中的脂肪含量升高,瘦素的合成与分泌随之增强,进入大脑后抑制人的食欲。而食欲降低的长期效果,是身体脂肪含量下降,瘦素水平回归到较低水平。这样,身体的能量摄入、脂肪含量和体重水平才能维持在合理水平。

对于胖子来说,他们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在出现肥胖问题的生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而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会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

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全面认识脂肪

这种神奇的瘦素,就来自脂肪,准确说是白色脂肪组织。瘦素分子除了调节食欲,也会影响身体对外来病菌的抵抗,影响身体功能的发育,甚至还会影响生殖能力。而脂肪本身,除了瘦素分子之外,还能分泌许多发挥重要功能的信号分子。以今天的科学视角,脂肪是一架生机勃勃的生命机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参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

减少脂肪的途径

此处需要具备小学三年级数学基础
体重变化=(食物中包含总能量×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能量的比例)-(新陈代谢中的消耗+体力活动中的消耗+食物消化吸收中的消耗)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那么,减轻体重有五个办法:

* 减少摄入食物的总能量水平
* 减少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 增强新陈代谢中的消耗
* 增强体力活动中的消耗
* 增强食物消化吸收中的消耗 

首先排除“增强食物消化吸收中的消耗”。不少研究证明,食物消化吸收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大致和食物所含的能量有线性关系,即食物中能量越多、消化吸收所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以及,食物消化吸收中的能量消耗仅占全部能量消耗的10%左右,在这一点上发挥空间不大。

至于“增加体力活动中的能量消耗”,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多外耗”,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体育运动对人体生理影响是全方位的。科学家发现,高强度锻炼能够改变身体中成百上千的蛋白质分子的化学修饰水平和生理活性。在可预见的将来,人工设计一种药物,能同时精确操纵成百上千蛋白质分子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书中大量例子也证明,人类寻找药物的过程,好比盲人摸象,自以为得计,殊不知人体是一个精密的大系统,吃下一种新药,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锻炼好,谁都知道。但人是一种任性的动物,就是不想锻炼,就是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然后躺在沙发上打一天王者荣耀或者“吃鸡 ”。那,你还有三种办法。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让人自己不想吃,也就是直接注入瘦素分子,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只对先天性缺乏瘦素的胖子有效,“吃货”会产生“瘦素抵抗”。

瘦素不适用了,后来,科学家发现麻黄碱能在很短时间让人变瘦,这种简称为安非他明的药物迅速风靡全球。很快,就刹不住车了,因为安非他明还可能全方位“提神”,也就是致幻类毒品。

接下来,改进品种——芬弗拉明登场,它具备抑制食欲和减肥功效,却完全不会成瘾。可是,芬弗拉明的减肥效果差强人意,停药后反弹还很快很严重,还有,虽不上瘾,但恶心、焦虑、头痛频发。

再后来,发现把芬弗拉明和另一种减肥药芬特明联合使用效果神奇,它还有一个响亮易记的名字——芬芬。在1996年,全美国医生就开出了1800万张芬芬处方。好景不长,数以百计的服药者被发现患上了可能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让人不想吃这条路,依然很漫长。

有两种方法:
一是做手术:通过限制胃的大小,让肥胖症患者更容易出现饱腹感;或避免食物流经小肠,减少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这种效果极好,10个月减个60到100斤不成问题,术后反弹还不严重。但手术有风险,且行且谨慎,不是超级肥胖不推荐。

二是吃药,抑制小肠对营养的吸收。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子,例如淀粉、脂肪、蛋白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被小肠直接吸收。这其实也解释了为啥你吃了牛鞭不会让你长出牛鞭,吃转基因食品不会让你也转基因。因为,食物分解为淀粉、脂肪、蛋白质后必须再次分解。比如淀粉,是由许多个葡萄糖分子连结而成的聚合物,它需要被淀粉酶切割成单个葡萄糖分子,再通过小肠肠壁细胞运输进入人体内。服用一种叫奥利司他的药物,能阻止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但是你想,脂肪很油腻,小肠不吸收,大肠不管事,只有随着流。服药后,除了粪便油腻腻的,还常常出现自动排便的情况。要说为了减肥,用上好一点的成人尿不湿,下体湿漉漉的也就忍了,但那个味道毕竟,容易遭到旁人的报复。

看来,想吃得爽还不吸收,这条路也很漫长。

其实,人体的基础新陈代谢活动耗能是很高的,如果可以显著增强,那么减肥效果立竿见影。恰好人体内有一种东西,就干这件事。这种东西也是脂肪,叫棕色脂肪,因为它的内部有大量的铁离子,而呈现出棕色。

和白色脂肪的功能恰恰相反,棕色脂肪的功能不是存储脂肪,而是燃烧和消耗脂肪。成年人体内约有几十克棕色脂肪,高效工作一年可以消耗掉约4千克白色脂肪。2015年1月,一种名为米拉贝隆的药物出世,它能显著激活棕色脂肪的活动。服药后,每个健康男性每天平均多消耗了两百多卡的能量。

历经坎坷,人类终于找到肥胖克星了?
别急,这种药是通过一种叫β3-AR的肾上腺素激活棕色脂肪,而这种腺素在控制膀胱活动的肌肉里也大量存在,也就是说,服药后,你的棕色脂肪开始燃烧了,你也不断在听到“嘘”“嘘” “嘘” “嘘” “嘘” 的声音……
看来,革命尚未成功。

与你的肚子、大腿那些看得见的脂肪的斗争就这样了,可是,还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脂肪,血管里的脂肪,是更大的隐患。

血液里的脂肪过量——现代中国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

血管中过量的脂肪堆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近百年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比例甚至超越了癌症。据中国卫生部数据显示,出现高血脂问题的中国人可能已经超过一亿人。

正所谓油水不相容,血管里脂肪分子的流动,需要通过一种叫做“载脂蛋白”的交通工具。载脂蛋白就像是血液中运载脂肪的潜水艇,它的主要乘客是两种脂肪分子,一种叫胆固醇。

这种潜水艇又分为两种,低密度脂蛋白负责将维系细胞生命的胆固醇分子运送到身体各个角落。但是低密度脂蛋白会时不时在血管中泄漏出胆固醇,这些胆固醇很容易积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甚至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另一种,高密度脂蛋白就来了,它们负责在血管里重新吸收和清理那些胆固醇分子。

注意,胆固醇可不是坏东西,它是细胞膜上最重要的“镶嵌”物质之一,它为细胞膜赋予了活力。有了胆固醇,细胞膜才有了充分的流动性,以及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形状,随意延展、折叠,吞入或者吐出各种物质。

我们身体每天大约会从食物中获取300~500毫克的胆固醇,同时由肝脏合成1克的胆固醇。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被小心翼翼地维持在较为稳定和合理的水平——大约就是每100毫升血液中有150~200毫克胆固醇分子。如果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就会迅速下降,以避免过多的胆固醇涌入血管。由此可见,看到很多人早餐把蛋黄扔了,就不由得心疼,不懂科学真是作恶啊。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只要从食物中摄取了足够量的胆固醇,我们身体这架精密仪器就会相应减少胆固醇生产。

从中还可以得出,胆固醇为胆固醇刹车。具体的机制是这样的,如果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就会随之升高,再通过一系列信号让肝脏减少合成胆固醇,从而帮助胆固醇水平回归正常。

关于降脂药的研发,书中篇幅也不少,戏剧性不如减肥药,就不多说了,你知道还比较乐观就行。


一些私货

每次最后,总有私货。

首先,讲一个不容易被骂的,如何判断某条健康信息是否可靠

这个必须吧,你说你一天要遇到多少这样的信息?哪怕你像我这样从不点击从不关注,要知道,我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家人不看啊!

重点来了:一般来说,类似“隔壁李婆婆的外孙女婿因为吃了×××英年早逝”、“80%的富二代都在吃××”、“一包方便面肝脏需要排毒一个月”、“糖尿病再也不用打针吃药”……,你直接无视即可。

可靠医疗信息需要如下三方面证据:流行病学证据、科学研究证据以及临床医学证据。

其次,是关于一个不太好说的话题

到底能不能吃蛋黄?吃多少?已经说过了。当然有些人不会信,他们只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之类的,我也不知道他们哪那么坚定的信心。如果胰岛素能治糖尿病,是不是吃点威猛动物的胰岛就行了?或者,糖尿病是尿的问题,喝点童子尿是不是就好了呢?

科学思维和科学常识的欠缺,是国人通病。

扯到这里,必然回避不了一个问题,中医与西医。我已经为此吵了不少架也挨了不少骂,第一次公开说一下我的观点,如果中医西医都避免不了安慰剂效应——严格讲,因为人体差异问题,即使是经过严格大样本双盲实验的西药,也不是那么可靠,何况,有些西药能治病也只是找到了相关性不明白因果性,治得个不明究里。

当然,以波普尔的观点,能证伪的才是科学,西医算科学;同样是波普尔,他指出归纳法根本不可靠,西医恰是归纳法的路子。所以,我们会看到书中那些药物带来严重副作用的例子,即使从医学史放大到整个科学史,也是一连串的失败史。当然,失败不应该沮丧,因为,我们又证实了一种错误。

于是,在中医西医都具备安慰剂效应之下,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谁在不断进步,谁敢说自己日新月异?
中医,请问哪一个中医现在敢说自己比华佗、扁鹊、李时珍牛逼?
而西医,如今随便一个普通医生,你好意思说自己不如几十年前的医生牛逼?

其实,还有很多维度进行比较,比如中国人均寿命曲线,如果人均寿命在西医进入中国后急剧上升,原来几乎趴着不动,那一定能说明什么。但是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需要排除营养跟上了、公共卫生改善等多方面因素。

注意,我只讲理。我不是反对中医,更没有诋毁传统医学,好不好,关键看疗效。如果你采取某种方式治好了某种病,那你应该延续那种方式,不要随意切换。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仍有很多空间,比如最先出场的减肥药——麻黄碱,就是从麻黄这种传统中药中发现的化学物质,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青蒿素。但是,你必须知道,从中提取出萃取物再根据特定分子结构形成西药,与一大把几十种中药煎服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提取归提取,那不成为谁就有效的证据。

建议每一个人,从自己健康出发,先了解两者的内在机理和解释框架,再决定首选谁,备选谁。
不要拒绝哪一个。从拒绝某一个开始,你就荒唐了。

人生是否精彩,就看你是不是经常被意外感动

每次最后,总少不了鸡汤。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同学说过,一个深刻道理背后,是一个更深刻的道理。

我研究发现,一个鸡汤背后,必然有一个浅显质朴而又难以做到更无法证伪的道理。

当你读过很多书,走了很多路,遇见很多人,回头自己一总结,发现道理就是那些道理。
唯一的区别是,干之前与干之后。

干,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现在别给我讲什么谋定后动,不干,一定成不了;干,也可能成不了,但你一定会遇到很多意外。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医学史是一部意外史,新药研发,很多时候,都因为意外。

人太无知,人生太短,每次意外,总有惊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