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历史想法

从王朝战争看俾斯麦的外交策略(上)

2019-07-09  本文已影响3人  奉元守心

        普鲁士位于中欧,西有法国,东有俄国,南边又有奥地利,可谓群雄环伺。欧洲诸大国竭力维持欧洲均势,不愿看到统一强大的德意志的出现,如法皇拿破仑三世就宣称:“德意志应划分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从历史经验来看,拿破仑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所经历的波折与失败,无一不与诸强的干涉有关。俾斯麦要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就必须排除诸强的干扰,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虽然普鲁士在19世纪50~60年代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军备也得到大力增强,但是如果诸强都来干涉,统一也不会十分的顺利,所以一向铁血的俾斯麦,聪明的选择了“伐交”。但是诸强没有做好“伐谋”,使俾斯麦频频得手。

        “一个天空不能并存两个太阳”,普鲁士要排除德意志内部矛盾的干扰,就必须确立自己在德意志诸邦中的领导地位。而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当时德意志实力最强的两个邦国。1834年的德意志关税同盟,使德意志在与奥地利竞争中抢得了先机,给后来的俾斯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俾斯麦曾出任普鲁士驻俄大使、驻法大使,在这期间的外交活动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使他对国际事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俾斯麦早就想到,普鲁士与奥地利必有一战,因此,他也早就为这一战做积极的外交准备。1863年的波兰起义,给俾斯麦送来了机会。他支持和帮助俄国镇压了这次波兰起义,从而拉拢了俄国。再加上奥地利在克里木战争中曾反对俄国,俄国自然就站在了普鲁士一边。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欧洲的弱小国家从来都是欧洲强国作为利益交换来维持均势的棋子。俾斯麦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棋子,既无损于普鲁士当时的利益,又可以获得俄国的中立,不可谓不高明。从俾斯麦对待波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俾斯麦的外交思想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为支点的。

        就在发动对奥战争之前,德意志与丹麦因为施列斯维系和霍尔斯坦两公国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情况突变,德意志民族民情激愤,俾斯麦适时而变,聪明的改动了自己的战争计划,说服了国王威廉一世,要对丹麦首先发起战争。战争的借口是维护1852年维也纳会议的《伦敦议定书》,这一借口十分高明。首先,这就堂而皇之地避免了英、法、俄的干涉。再者,这又有利于拉着一直主张维持欧洲均势的奥地利一起发动对丹战争,而拉着奥地利一起行动,“既可以掩饰普鲁士吞并两公国的野心,又能使奥地利紧随普鲁士的政策,从而使普鲁士掌握德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也为日后发动对奥战争埋下了引线,真可谓一举三得。另外,这也可以看做一次普鲁士的军事预演,在没有和自己的真正敌手奥地利翻脸的情况下,可以“敲山震虎,打草惊蛇”,试探欧洲诸强的反应,还能使普鲁士测算自己的军事力量。俾斯麦外交手段之灵活由此可见一斑。最后,当然是德意志取得了胜利。随后在瓜分胜利果实时,经过艰难磋商,普奥达成了《加斯泰因协定》:“在不影响两国对该公国权利的情况下,暂定什列斯维希归普鲁士,霍尔斯坦归奥地利,劳恩堡卖给普鲁士,价钱250万塔勒,同时,普鲁士还可以利用霍尔斯坦的两条军事公路以及修建北海—波罗的海运河。”这一条约显然对奥地利不利,因为霍尔斯坦在普鲁士以北,并不与奥地利接壤,“越国以鄙远”,这是很难的事,奥地利陷入了俾斯麦的迷魂阵。俾斯麦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取得了外交的胜利,因此被封为伯爵,授黑鹰勋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