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里的国宝

2022-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走的中国

                中学课本里的国宝

                --参观国博所看到的

    2016年1月9日,在京国教院研修期间,我抽空背上背包,独自在天安门景区转悠。这一天几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蔚蓝的天空清澈透明,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仿佛凝固了似的,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我逛国博的热情。我草草吃过早餐,赶紧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东边,来到了我所仰慕的、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排队预约。

国博大门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两两相对,建筑风格相似,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没有之一。博物馆内约有展厅48个,藏品更是多达140余万件,是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天堂”,可谓国之大者、典藏典范。

    文物的身影大家或许都不陌生,有些出现在中学时代历史课本里,比如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红山玉龙、半坡人面鱼纹盆等等,伴随我们一起成长。

    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产物,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距今6000多年。

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一出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红山玉龙为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高26厘米,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到长城以北去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中华民族更老的老家。1971年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礼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殷墟遗址,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鼎

  我们历史课本中,一开始就叫司母戊鼎,我们这一代人叫了30年, 2013年底改为后母戊鼎的,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陶鹰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新时代时期唯一的一件鸟类造型的陶器,已经六千多年了,这也是我国首批64件不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所铸造的陶器。它是原始艺术与实用艺术所实现完美结合的最大代表性器具,更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陶鹰鼎

四羊方尊是初中历史书上的“镇书之宝”,从破碎到重现,暗合着中国未来的命运。近代百年的列强侵略史,中华民族不仅在精神和身体忍受了无数的屈辱磨难,还损失了众多无价的文物。虽有一些国之重器在战乱中存留下来,却也是受到了重大的损坏。作为湖北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四件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就是如此。

    四羊方尊是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国家级宝器,也是我们所学初中历史书上的必见“镇书之宝”,但这件国宝从出土开始就经历了众多波折。四羊方尊同样铸造于商朝晚期,是商朝晚期祭祀所用的青铜礼器。它是我国现存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个,整体铸造可谓是巧夺天工、上下部分更是一气呵成,是我国的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有极高的地位。

    1938年4月,这尊在地下安和沉睡3000多年的青铜重器,通过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一位普通农民姜景舒挖掘现世。现世之后,四羊方尊的价值并不为人所知。这位朴素的农民仅仅以400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本县的一位古董商,这名古董商看着这尊不俗且气势非凡的四羊方尊是被深深的震撼到。

    但是商人始终是商人,终究是为了钱财牟利。古董商在收到这尊国宝之后,马上就在5月转手到了长沙,指望通过介绍卖给国外出重价欲收购中国文物的收藏家。但所幸被湖南政府所拦截,才得以留存于国土。

    1939年9月,日寇入侵长沙展开了长沙会战。在眼看长沙就要被日寇占领沦陷之际,为了不给日寇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局决定采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政策,对长沙采取“焚烧政策”整个长沙被大火烧了五天五夜。而四羊方尊也在转移的过程中被炸为碎片,保留在仓库之中。

    这件国宝就伴随着国家破碎而破碎, 抗战胜利后日寇被赶出中国,中华大地也并未得到解放。内战爆发,四羊方尊也依旧破碎的躺在仓库之中。

    终于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在1949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这片土地终于迎来了新的复兴,四羊方尊也终于被人们所记起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授意派专家四处搜寻四羊方尊之下落。最终被一位眼尖的专家堆在银行仓库的角落的数个小木箱中寻得。得知这一信息后,经文化部指示,相关部门迅速通过专家会诊、攻关,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把破碎的四羊方尊修复了。所幸,修复后的四羊方尊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

    支离破碎的四羊方尊得以重新面世后,成为了我国国家一级文物。从破碎黑暗中到重见天日再到大放异彩的四羊方尊,恰如苦难中国的缩影,见证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屈辱苦难,也终将见证中国的伟大复兴。

当然,国博的文物浩如烟海,灿若星辰。又如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面具,春秋战国时期的冰鉴,也就是最早的冰箱,战国时期的编钟,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击鼓说唱俑、唐三彩、各式各样的瓷器等,其中大多数都为我们熟知,有的耳熟能详,当然还有众多的珍品我们一无所知,需要下功夫去了解。

2022年10月26日星期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