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郭子仪》
郭子仪的前半生虽一直未受到重用,但他并未因此而松懈。当时的唐朝民殷国富、繁荣昌盛,对外并没有大的战事,但是郭子仪却一面守卫着国家的边疆,一面严格操练兵马,以备战事需要。
天宝十四载,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危急时刻,年近花甲的郭子仪被唐玄宗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率部讨伐叛军。他系唐室命脉于一身,开启了他中兴大唐的荣誉之路。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王朝正处于开元、天宝年间所谓的"盛世"里。表面看,民殷国富,繁荣昌盛,而实际上由于唐玄宗的奢靡无度、重用宦官等原因,当时社会已经危机四伏了。
唐朝多年未发生过战争,长期的和平环境下,兵无斗志,军备空虚,战斗力大大削弱。而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蛰伏,士气正旺。在这种情况下,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认为谋反篡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安禄山与史思明率领精锐部队十五万人出兵,沿途各地方官看到连绵几十里的叛军队伍,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迎接。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就威胁到大唐都城长安的安全。
在这紧要关头,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朔方后,立即招兵买马,分析战况。决定夺取.郡,切断其后方供给线,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随后又率兵收复部分郡。壮大了军威。鼓舞了
士气,将叛军阻挡在马邑地区。
郭子仪还举荐李光为河东节度使。两人相互配合下,在与叛军的交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形势开始有利于唐军一方。
这时郭子仪建议乘胜追击,直取潼关,但遭到了宰相杨国忠的反对。唐玄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潼关失守,使得叛军重兵占领了东都洛阳。郭子仪知道圣命难违,无奈只能作罢,一时间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后来唐肃宗即位后,立刻组织兵马收复长安和洛阳。郭子仪再次建议先取潼关,获得了唐肃宗的支持。由于郭子仪指挥得当,很快攻克潼关,为收复长安城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广平王李豫率蕃汉部队及回纥的协助下,终于夺回了长安城。
时势造英雄,安史之乱的狂涛将他推向时代中央。郭子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而又能忍辱负重。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为了国家的统一,他忠贞不二,一心为国,为唐朝的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