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言拍了这部英国版宫心计:莎士比亚可能只是一个化名!
假期很多人会选择看书,也有很多人会选择看电影,但如果你对以上两项都感兴趣,那么不妨了解下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电影。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
他对世事的洞察如此之深,即使是在几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不会让人觉得过时。
他对人性的观察如此之透,以至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此的丰满,人的爱恨情仇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莎翁一生创造了众多经典的戏剧作品和诗歌,神奇的是,他的人生经历亦为现代的戏剧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但你有没有想到,莎士比亚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一个化名,或者干脆点说就是一个笔名,对于莎士比亚的身世,外界一直都存在多种说法。
很多人说,他的知识面广泛,人情通达且熟谙政治,华丽的辞藻下,是他对语言的极致运用, 这样的他更像是宫廷中从小被细心培养的伯爵。
在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言中,《匿名者》出现了。
这是讲述“莎翁”传奇一生的一部电影,它创造出了与主流印象中的“莎翁”完全不同形象、不同故事走向的版本。
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完全两样,用莎士比亚背后的传言演绎了一段让人痛彻心扉的英国版《宫心计》,就好像网友@Queenie清所说:
这是一个假造的历史,说的却是真实的故事。
该片由罗兰·艾默里奇指导,及其擅长场景氛围的渲染,《后天》、《2012》等都由他一手打造。
正如豆瓣网友@谢谢你们的鱼评价:
2011年的电影中对于时代感还原最出色的一部,而且美工、灯光、镜头,每一项都无比精致!
莎翁擅长用“戏中戏”的手法来讲述故事,影片亦借鉴了这一手法来向他致敬。
在影片开头,是一位老者在匆忙的赶去戏院。
他是接下来要表演的这出戏剧的主讲人,伴随着他的娓娓道来,十七世纪的英国在雷雨交加中开始展现了出来。
闪电加暴雨的天气似乎总是伴随着不好事情的发生,在复古浓厚的色调中,更加印证了整部片子的基调不会是那么欢快轻松的。
爱与诗歌,政治与阴谋,电影通过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一生丰满了这些抽象的词汇。
为什么我要给“莎士比亚”打上引号呢?
引用一下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对罗密欧所说的: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
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啊,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有必要的话,随时都可以换掉。
也正如片名《匿名者》的字面意思一样,故事中真正的莎士比亚是一个不能公开身份的存在,他艰难的生活在不能以诗歌和文学作为信仰的环境中。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津伯爵,亦是女王宠臣威廉塞西尔的女婿。
在一个又一个尊贵的头衔下,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才华,将头脑中不断涌现的精彩的语句记录下来,汇编成一出出精彩绝伦的剧本,然后,封存着。
一个雨后,牛津伯爵在同伴南安普敦伯爵的带领下来到了挤满观众的剧场。
简直无法想象,在如此肮脏不堪的街道里面,竟然隐藏着如此奇妙的地方。
演出设备比宫廷中的还要精致优良,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的场地,以及演员们极具张力的戏剧表演。
在观众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牛津伯爵脸上浮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惊讶、激动的神色。
这个是一个让思想可以发声的地方,这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之地!
正是通过这一次的邂逅,牛津伯爵真正意识到了群众的力量,也做出了影响世界文坛的一个重要决定。
一万人都在聆听一个人的思想,那就是群众的力量;
如果有什么能让塞西尔惧怕,那就是群众的力量了。
他发现了一条道路,一条虽然艰难、却能让自己与心中的信仰更接近的道路,
在这里,他可以完全的释放自己!
明明是塞西尔家的女婿,为何牛津伯爵会对他如此厌恶呢?
为了满足自己家族的利益,威廉·塞西尔将他像傀儡一样控制着,在塞西尔这里,自由的灵魂是不被允许的。
禁止研习文学,甚至禁止与女王的恋情。
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奸诈的计谋,对于我们伟大的文学巨匠来说,这两样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卑鄙的塞西尔夺走了,牛津伯爵对他又怎能不恨。
唯有爱能被铭记,唯有诗歌能永远流传。
尽管伊丽莎白女王有着众多的情人,尽管伯爵辗转于不同的女人身边,但灵魂上的吸引却始终将他们牢牢的牵引在一起。
影片中最动人的,莫过于伊丽莎白女王和牛津伯爵之间深深的牵挂,那种超越肉体的羁绊。
不能否认的是,伊丽莎白女王更是为伯爵戏剧和诗歌的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从小便展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和造诣的伯爵,尽管比女王小16岁,但才华横溢的伯爵深深吸引着高高在上的女王。
而牛津伯爵更是立志,除了编写美妙的剧本,精通剑法和战略的他要一直守护在女王身边,做她最忠实的护卫。
可惜天不遂人愿,伯爵的父亲突然去世,因为女王对塞西尔家族的依仗和信任,还未成年的牛津伯爵落入到了威廉塞西尔的手中。
这个卑鄙自私的弄臣,这个掌握皇家一切秘密的家族。
从此伯爵脖子上就像套了一根缰绳,而绳子的另一端,则握在他的手上。
虽然身陷囹圄,缰绳终归无法捆住自由的灵魂。
如此美妙的剧本不该被埋没,天才总是不甘寂寞的,在那一次在剧场的体验更是激起了伯爵内心深处的渴望。
自己被禁止编写发表剧本,那么就找一个人的名号来发表自己的作品,说自己想说的话。
这个人可以是小有名气的喜剧作家本·琼森,也可以是剧场演员威廉·莎士比亚。
由于种种的原因,文学巨匠的头衔落到了演员威廉·莎士比亚的身上,他带着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剧本出现在舞台上,惊艳着观众们的目光。
所有的艺术都带有政治色彩的,否则就只是装饰品;所有的艺术家都要有所表达,否则就都去当鞋匠了。
人们说本·琼森笔下的无赖塑造得不错,但正因为“莎士比亚”深谙艺术之道,以及穷其一生对人的品行的观察,才使得他笔下的恶棍更能深入人心。
威廉·塞西尔作为最大的反派,无疑是恶棍代表,那么演员威廉·莎士比亚似乎就是类似琼森所塑造的无赖形象。
与现实的情况相反,电影中的演员莎士比亚无耻、虚伪,处处卖弄着小聪明。
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威胁的他,一旦找到口子,那贪婪的欲望便会被无限放大。
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金钱和权力,甚至可以如斗兽场中的猛兽一样去争抢。
如此看来,恶棍和无赖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似乎只需要一个契机便可以轻易打破。
尽管有着政治阴谋和爱情两条主线,但其实这些都是为了丰富人物的形象而服务。
全知全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就算是尽享尊贵与权力的女王也难逃被小人愚弄的命运,也同样会被嫉妒、崇拜的心理蒙蔽心智。
影片中的反派代表之一,威廉塞西尔的儿子罗伯特,狡诈、阴险,为了保住权力处心积虑,却如常人一样,亦会留下悲悯的泪水。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
塞西尔家族用语言艺术操纵着女王的思想,用权力控制着宫廷中的军队。
女王与情人牛津伯爵之间的爱而不得,到年老之后甚至不得不将私生子脱离权力中心,发配到前方战场,尽管有着美貌和绝对的权力,但女王似乎一直都在失去。
而牛津伯爵为了与塞西尔家族斗争,不惜用语言艺术操纵着民众的思想。
极具煽动性的戏剧情节,高超的故事表现形式,从第一场表演开始,他便一直收获着观众的喜爱。
然而在最后的时刻,那些因为他而变成暴民的观众却变成了堵枪眼的工具,除了愧疚,他又得到了什么?
政治厚重了爱情,诗歌浪漫了阴谋,人性总是复杂的,正如莎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这部电影将观众的所有期待都打破。
正统皇位继承人被计谋陷害,但究其原因,终归是自己才能的不足而导致了最后身首异处;
才子佳人似乎是那么的般配,无奈深情在压迫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下扭曲的生长;
随着阴谋不断的滋生又不断的灭亡,不可预测的人性愈发变得复杂和不堪。
故事终究是会完结的。
但是就像披着一层白雪一样的、隐藏在底下无数的算计,所有的阴谋阳谋,待到冰雪消融之后,在这片广褒美丽的土地上依旧能够如野草一般生长。
经过文字的渲染,角色似乎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但这些亘古不变的故事内核却能在舞台上被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历久弥新,变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