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批评
第一,从接收者来说,把批评当成一种信息对待。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面对别人的否定会有本能的抗拒,不喜欢听“不好的话”恐怕是人的本性。要不也不会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了, 面对“好话”全盘接收,面对“坏话”自动屏蔽。去接受和自己想法、认知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正面评价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否定和批评能够帮助我们反思,不断扩容。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我们越是爱自己的朋友,就越是会批评他们。”想想生活中和家人的小矛盾,在工作中和同事的争执,都是因为对这个人或这件事很上心。《精进》这本书的作者建议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批评我的人,并不是在评价我,而只是在给我提供信息。
在工作中,你拿出了活动方案的草案,会有人针对方案中的计划提出质疑,甚至会有完全对立的建议,听的人心里肯定会不舒服,你看,谁谁谁怎么老跟我作对呀?等等。千万别这样想,这样为难自己为难他人,就把他当成一种信息就好了,“接收”并不等于“接受”,别人给出的建议要慎重对待,它会让你的方案臻于完善。能做到,很不容易!我在努力做到的路上。
第二,从批评者的角度来说,得有批评这个看法的最合理版本。
耶鲁大学校长萨洛维提出过很有意思的看法,就是你要批评别人的看法,那么你得批评这个看法的最合理版本。著名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也有类似的看法:“无论你要批评谁的观点,你要批评他观点中最棒的那10%,因为无论是谁,其观点的90%都是没有价值的,要批评就批评有价值的10%;此外,批评之前,你要把他的观点表达得比他本人更完整周到。”这批评的门槛,很高呀!我差的不是一点,是好远。
再次回到上面的案例,忌讳只说你这点不好呀!不能这样做呀等等,既要有本事指出问题来,更要有能耐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最高等级就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不然,批评到最后成指责或是争斗了!
IB十大素质胸襟开阔的描述:他们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和个人的历史,并对其他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观点、价值观和传统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习惯于寻求和评价一系列广泛的观点,并愿意通过体验来丰富自己。IB的使命宣言的最后一句,他们理解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这是IB的育人方向,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它培养的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这也是精英人群的思维模式,我们在通过课程将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