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做什么事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我想”,“我愿意”,就一定能够做好,学习也是如此。
一个有学习愿望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的督促,他就会想方设法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去学习。反之,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即使天天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是“心在曹营,身在汉”,根本就学不进去。
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愿意学习,爱上学习,至关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呢?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们几个方法。
第一、创造“成功的预感”。现在很多学生对学生抱着冷漠的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我也不想考名牌大学,差不多就行了。学生的这种冷漠或许跟老师对学生知识持冷漠态度的原因有关。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到位了就完成任务了,至于学生学不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一个优秀的教师花在备教材上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还有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备学生”。老师所讲的内容,哪个学生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教师心里应该有底,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里获得最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用抄写小说《母亲》的方法,让四个俄语不及格的学生提高了成绩,并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个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说,体验到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甜头,即学习的满足感,那么他的学习愿望就会被激活,不会再对学习满不在乎了。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适合他的个性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愿望。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引起良好的情绪觉。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些老师课上的没劲,听起来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听起来容易疲劳又没有收获。
良好的情绪觉,是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一个老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能吸引住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前段时间洗课中,我听了谢佩恒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上学生紧跟着老师的引导,去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并通过朗读把情感展现出来。感觉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情绪状态非常好。
第三、让学生爱上“思考”。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避免把学生的思维套进黑板和书本知识的框框里,避免已死记硬背的形式去掌握知识,从而弱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的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一种“思维课”的活动课。我觉得这种课很有必要推广。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思考,形成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你想让学生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最好的办法是带他到大自然去观察,他自己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比你告诉他的要记忆深刻的多。昨天我看到有个幼儿园做了一个大水池,池子里放上泥鳅让孩子们捉,孩子们都高兴坏了,以后你不用告诉他,他就知道泥鳅长什么样,为什么很难抓。
善于思考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差,未来也会很好。
第四、树立培养恰当的学习目标
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所以他用心读书,立志报国。如果一个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比如:当宇航员,考清华北大等,那么他的学习愿望就会很强烈,并且能够要求自己为了实现目标去努力奋斗。
目标或者说是梦想是学习愿望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