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哲丨简中年驿站

知识结构 |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19569人  吴晓布

我们嘴上说着一定要努力、要学习,但是手上依然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刷微博刷抖音刷聊天,15秒的时间一晃而过,一个小时也恍如一霎那,在夜里临睡前偶尔翻到朋友圈的一篇励志文章,内心深为触动,开始懊悔,发誓明天开始一定要努力,到了第二天,又忍不住开始刷手机,周而复始。

我们知道烧烤、油炸食物和甜品会长胖,但是仍然忍不住诱惑,心里想着要去健身,去跑步,但是身体很诚实,到了夏天依然要吃小龙虾喝啤酒。我们知道健身和跑步、运动都有利于身材、有利于健康,但是我们宁愿睡懒觉,一动不动。

我们买了很多书,收集了很多电子书,但是那些书除了买来的时候翻了一下,其他时候都在书架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那些卖书的网站每当打出“满200减100”的横幅,我们就像向往光明的飞蛾一样义无反顾的扑火,购物车里收获满满,清空购物车的同时我们仿佛看到学富五车的自己有着光明的未来。

明明知道应该要努力要奋斗,但是仍然喜欢为自己找一个理由,把自己美名其曰“佛系”,一切随缘,就像掩耳盗铃一样,自欺欺人。我认识一个人,非常善于说服自己:“热量高的东西吃了会发胖,可乐放在冰箱里是冰的,冷热抵消”。

电影《后会无期》中说: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老师和父母、长辈的谆谆教诲,我们听过就忘记。

即使我们自己也看过许多的书,听过很多课,知道人生很多道理,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或者说,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抵制诱惑,克服天性?

1)所谓的“知道”其实是听过,但并不理解和明白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王阳明《传习录》

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东方哲学家王阳明说,没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说明不是真知。

王阳明认为暂时做不到的行为,实际上是知之不深切的缘故;而之所以知之不够深切,又是因为对行为的理解认识和力度还不到位造成的。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坚决果断地行动和深入细致地感悟相结合才能不断的进行认知迭代(这个认知迭代是我加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认知这个名词)。

知道而做不到的人,对于“知”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官层面(临时存储),而不是深入意识层面(固定存储)。

举例来说,阅读《提升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完“逆向思维”这一篇文章,用眼睛看过了逆向思维的概念,看过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看过了具体的案例。如果只做到这一步,文章阅读完了。没有开始立即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应用,尝试去使用一下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很快,这篇文章在大脑中仅仅是存放在某处,最后就像我们买来的书,因为不阅读,最终堆在角落积灰,毫无用处。

大脑会对吸收来的知识进行选择性储存,如果是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会存放在临时存储区,一旦使用过一次,那么对这一块知识就会进行标记为“有用”,使用过多次,标记不断加强,对生存有利的知识便会转移到更常用的存储区。实践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大脑理解知识的过程。

假如是从不使用,不实践,那么临时存储的区域也会被别的信息所替代。最后,你只是了解、听过“逆向思维”这个概念,并不能用来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2)知识结构不完整

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知道的知识不够完整,有欠缺。

举个例子,你知道原子弹如何制造出来的吗,这个也不难,用一句话说只要你拿到两堆正确的物质(通常是铀235或钸),然后把它们“紧紧地”放在一起,再加上一个触发引爆装置,就完成了。

然而先不论材料你是不是能弄到,里面有一个“临界质量”可能你就不知道,还有如何提纯,如何存放,都是关键知识。到目前还有几百个国家没有搞定这个事情。你若有心上网随便搜索到《原子弹制作从入门到精通》。

我帮你也找好了。

一公斤u235,把它融化成两个等份,半球形状,接下来弄几根雷管当作引爆装置, 弄一个钢桶把核燃料放中间固定好,中间留点空隙,把雷管放在核燃料后面,一个核燃料后面放两根固定好, 让四根雷管爆炸挤压核燃料,使核燃料达到临界爆炸。如果你想把一公斤核燃料充分的发挥,建议你把中间放一些镭,这样这颗炸弹应该可以赶上当年美国在日本投的那颗小男孩了。


知识结构就像一栋大楼里的混凝土框架,如果有几处不够稳固,这样的大楼看上去外表辉煌,但是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楼就倒了,那还能住人吗?

人工智能时代你想学习算法吗,算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下面这张图就能让你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有段时间我非常想学习绘画,于是我买了IPad Pro,还买了Apple Pancil,当然也看了不少教程,例如下图,最终还是承认自己没有绘画的天分。实际上大多数教程也和下图类似,讲解的时候会非常粗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简化了许多细节,导致实用性大为降低,读者能从中学习到多少知识能够用来实际应用,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呢?

可以试试一个方法,举例来说,你可以试试向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苹果的人描述苹果,最终达到对方对苹果的认知和你一致。假如你要学习理论物理学的“黑洞”理论,可以试着向一个8岁的孩子讲解什么是黑洞,直到孩子听明白为止。


3)只看短期利益,不看长期利益

如果知识结构完整了,也理解了事物,但是还不能做到。那么可能的原因是做这件事情的收益不能立刻见到效果,大脑缺乏积极性。

大脑有奖赏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的快乐素,这能保持大脑对快乐素的高度敏感性——一点点成功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

人类基因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繁衍,但是繁衍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没有好处的事情是无法长久的,所以性行为会带来快感,这个快感是繁衍这个任务给予人类的奖励。

大脑急功近利这好理解,毕竟谁也不喜欢做一件不能立刻看见效果的事情。

为什么人们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能给大脑立刻带来反馈。你动一下键盘,鼠标或者按一下屏幕,立刻就有反应,你开一枪,就能听见声音,见到敌人倒下。你玩跳一跳,按一下屏幕,小棋子就能跳出去。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看书,因为看书不能立刻变现。即使把整本书看完了,也不会让你立刻让你脱胎换骨。想一想你读书从小学到初中,都还要九年呢。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一个市长在任期间,难道不知道哪些事情是有利于子孙后代吗?环保可以让人们生存得更好,绿化可以造福子孙,但这些要见效果,时间太长了。还不如多一些工业,把上面给的经济增长指标完成,才能保证升迁。

为什么《21天养成XX习惯》《XXX速成法》这一类书籍能够受人欢迎,无非也是这个原因,迎合人类急功近利的心理。越实用、越具体的操作书籍卖得越好。而《数学原理》《哲学史》这些少有人问津呢,无非是太抽象难懂,无法立刻应用,见效太慢。

管理者不要和员工谈理想讲道理,是因为员工没有到领导者的认知层次,无法理解道理。你只有把道理、理想折算成他能看到、感受到的利益才有用。

对比一下:

讲道理:最近这个项目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抢时间,你别到了点就想回家睡觉玩游戏,作为一个员工,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和公司一同成长。

讲利益:现在我们做的这个项目,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竞争对手,是一片空白领域,大家一起努力,项目能提前两周上线,公司拿出一个月的利润的20%作为奖金发给你们,提前一周上线,拿出10%作为奖金。

讲道理通常都是比较久远的未来才能看到收益,讲利益通常都是很快就能看到收益,相比之下,哪种方式更能打动人心,显而易见。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件事情对于三年、五年后的自己有没有帮助,只有从意识层面意识到利益,大脑才有动力支持你做下去。

总结

要改变“知道却做不到”的现状,要理解如下几点:

1)深入理解,做到真知(真的懂了),实践出真知,动手才能真正理解。

2)不断学习,弥补知识结构,仅仅有思维工具,没有知识储备,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不要只看短期利益,眼光要放长远,多想想三年之后,五年以后你的成长。

4)敢于告诉他人“我不知道”,面对不知道的问题,勇于承认不知道,可以正确面对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做好学习计划。

PS:

本文属于《提升认知能力》的连载文章,阅读本系列的其他文章,请点击下方的连载目录继续阅读。

欢迎大家订阅认知升级系列《提升认知能力:成为精英的行动指南》连载,订阅者可收到简信,并邀请进入VIP付费用户群交流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