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的流派
前苏格拉底哲学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西方哲学中,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流派。这一学派的哲学家主要是自然论哲学家和本体论哲学家,他们研究的主题也比较宽泛。例如世界的本源,究极存在等。代表学派有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和元素学派。
分支学派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Thales(624-546 BC)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610-547 BC)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585-525 BC)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82-496 BC)
阿尔克莽Alcmaeon of Croton(450 BC左右)
艾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35-475 BC)
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Xenophanes(570-470 BC)
巴门尼德Parmenides(510-440 BC)
埃利亚的芝诺Zeno of Elea(490-430 BC)
多元论者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490-430 BC)
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500-428 BC)
原子论者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460-370 BC)
留基伯Leucippus (450 BC左右)
智者学派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20 BC)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学派(又名学园派)、亚里士多德派(又名逍遥学派或漫步学派)、小苏格拉底学派(包括麦加拉学派、库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
晚期希腊哲学有: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一、伊奥尼亚派
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
首先是泰利斯的水本原说。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他的观点就是:水是世界的本原。
他的理由是水滋养万物。今天看来他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今天人们在太空中寻找,希望能找到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能够适合人类生存。而水则是判断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重要标准。而他当时的世界观则受埃及人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漂浮在水上的。因此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也称为“阿佩朗”。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利斯的学生,他继承并提升了泰利斯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水具有局限性,不能解释所有的物体都由水生成。认为水能解释潮湿的问题,却解决不了火的炎热、气的冷性等。因此他认为万物中可见的任何一种物体都不能称为万物的本原。所以他找到了一种称为无定的东西,他具有中和任何一种可见物体的性质。
而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称为生成,万物归于无定则称为消亡。万物由此循环反复的进行着运动。他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像物理中所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有些相似,整个宇宙和世界由于保持着一种和谐。但他没有解决动力因的问题,生成和消亡的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三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针对前辈们提出的水和无定的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将二者的特征予以综合,得出了气本原说。他认为气可以转化为其他任何物质,又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具有类似水的特征。同时他认为气又具有无定的特征,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气通过浓聚和稀散来进行物质的转变。当气浓聚时,转变为密度大的云、水、土、石。当气稀散时,则转变为火。同样的问题是在浓聚和稀散的过程中,动力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四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之前的三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赫拉克利特则与之没有太多的关系。他的本原说具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火的本原和内在的逻格斯本原。他认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而火在转化过程中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外在的本原是火的状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和原则,就是逻格斯。火与逻格斯是赫拉克利特本原说的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逻格斯即是人类的理性、理智,也是万物的原则、规律。也就是中国人所认为的道,人本身的理性即是道,同时整个宇宙和世界也由道来支配和管理。
按照逻格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事物的生成变化之中有如下的关系(生成辩证法):
1、转化的关系:事物都是不断在转化和运动的,如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事物同时可以产生共存的状态。如不同的颜色可以才生美丽的图画,不同的声调可以产生优美的音乐。
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医生用手术刀医治病人,刀是恶的,医治是善的。
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如人喜欢黄金,动物喜欢草料;水对鱼有益,对落水的人则有害;再美的动物在人面前也不如人美丽。
对于这些关系,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也有及局限性,如转化的关系忽视了绝对的静止状态。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
二、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灵魂观而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他们将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而这二者都需要数的规定性。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首先他们认为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不能缺乏数的规定性。比如一张桌子,可以没有水、火等属性,但它是一张桌子,体现了“一”,有四条腿,体现了“四”。其次他们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几何形状,而几何结构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毕达哥拉斯派最终走向衰弱不是因为别的哲学学派对他们的攻击,而源于他们的理论遇到了当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必须和几何形状相对应,而当时的时代所知的数只是自然数,因为在面对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时,却遇到了困境。当长度为无理数时,找不到对应的自然数,而当时的数字理论还没有根号这个概念。因此,理论上的矛盾使毕达哥拉斯派走向了消亡。但他们的数的本原,却对接下来的哲学思考有一定启发。他们在伊奥尼亚派的“变的一”的本原思维上提出了“不变的多”的本原思维。
三、爱利亚派
在伊奥尼亚派的“变的一”和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之后,爱利亚派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首先看克塞诺芬尼的理神论。他认为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首先他通过归纳法,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神,而每一个神都类似于他们本民族的形象。通过这些不同各类的神,他认为神的观念的相对性只能导致荒谬性。因此他的结论是神必须是超乎这个世界之上,是绝对意义上的神。神必须具有唯一性和普遍性。
克塞诺芬尼的神,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管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爱利亚派最重要的人物则是巴门尼德。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巴门尼德提出了真理和意见之路的概念。真理之路是用理智进行辩论,而意见之路则按众人的习惯和感觉认识事物。真理之路通往真正的智慧,而意见之路则不可靠,不真实。巴门尼德把“是者”(存在)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同样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他提出了两条道路:一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条路通往真理;另一条路是所不是的必定是,这条路走向虚无。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关于是者的性质和特点有三个方面:
1、不生不灭。巴门尼德认为,假如可以生出来的东西,那么生它的又是谁生的呢?是者就是最初、最原始的存在。而是者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它只能是现在。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不复存在,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现在也还不存在,而是者只能是不生不灭的,它只能是现在。而非是者更不可能生成是者,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
2、连续性。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性。它不可分割,是完全相同的是者。
3、完满性。是者是不变的一。一包括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而不变则包括不生不灭和不变不动。而不变的一则体现了是者的完满性。
爱利亚派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芝诺。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本身没有理论的开创性,只是因为有人诘难说,如果承认存在是不变的一,那么便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结论。针对这一诘难,他提出即使存在着是变化的,也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结论,这样的推理本身并没有意义。芝诺的悖论在逻辑学上非常著名,包括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飞失不动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等。这些悖论基本上是利用当时没有极限这一概念,而通过哲学和逻辑的分析,使这些悖论得已成立。亚里士多德认为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四、元素派
元素的愿意是“字母”,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派的哲学家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是变的、多的。
首先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四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分散而消亡。而爱和恨是组合和消亡的原动力。因此四根说不止包括四个物理本原,还应加上爱和恨这两个规律和原则的本原。四根有时从多中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前者表示生成,后者表示朽灭。但根却保持整体数量的不变,即“全体的每一部分即不盈也不缺”。
恩培多克勒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因此人的根和事物的根相接触,就会产生感觉。他将同类本原的接触称为流射,而流射基本上只是属于感觉的认识。但他认为思想等同于,或非常接近于感觉。这里他将思想和感觉趋于同化了,没有认识到感觉和思想的本质区别。
当时人们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分为两类:同类相知和异类相知的原则。同类相知指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异类相知指感觉与事实的真实相反。
第二是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事物有多少种性质,就有多少种种子。人的种子构成人,每一种动物、植物都由各自的种子所构成。亚里士多德将种子称为同质体。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终极的意思不是数量上最小,而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的最小单元。因此他认为世界的本原必然是这样:
1、数量上无限多
2、体积上非常微小
3、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同时,阿那克萨戈拉在种子这一本原之外,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就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自的精神概念。心灵有两个特征:一是外在独立性,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二是无散的精神特征,不具有可感性。因此心灵是在世界之中,又超乎世界之外的精神。
阿那克萨戈拉是异类相知的支持者。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他说:由于感觉的软弱无力,我们就不能辨别真理。表面感觉到的、看到的事物,其本质并不像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
他还认为可感性质饮食着性质对立的不是种类的种子,在数量占优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其他的种子,只是没有被感觉出来而已。而他认为正是由于感觉不到的性质才使可感的性质被感觉,“感觉由相反者产生”。
他认为感觉中有思想因素,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便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思想的作用与参与。
第三,元素派最重要的人要算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
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而虚空的意思和充实相反。原子和虚空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原子和虚空是同时存在的:
首先,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多变的。因为存在的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只有分割,才会产生众多的充实东西;而众多的充实东西之间有空间,才会发生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的运动和变化。
其次,分割充实的条件,就是虚空。如果没有虚空,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充实就无法分割是,没有空间,就无法运动和变化。所以,既然充实是确定的存在,而没有虚空则无法分割和运动变化,因此虚空也是存在的。
第三,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
充实是万物存在的原则,而虚空是解释万物多样性和运动性的原则,二者都是本原。而本原必须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可分割的充实必定是由不可分割的充实所组成,这不可分割的充实就是原子。原子的存在是思想设定的:它既满足本原不生不灭的条件,又满足感觉上可生灭变化的事实。
原子处于漩涡运动中。因此世间万物因原子的聚会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但运动如何能够形成有序的结合,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德谟克利特的解决。“原子在虚空中乱作一团”。
原子论者对感觉的性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流射说,二是约定论。
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原子构成事物的轮廓,印象是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就如一阵风在水面上造成的涟漪,流射说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
而约定论认为,感觉与事物的真相并不一致。感觉是按照意见显现的,而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虚空。一切都是约定的。约定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并非依事物本性生成。约定论否认感觉符合事物的本性,与影像论相矛盾。
而流射说和约定论就像感觉和理智的区分。而理智高于感觉的认识。理智认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真理,感觉把握可感事物的印象。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的四个派别,他们依据两条线索在思考世界的本原:一和多、变与不变。伊奥尼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的一,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元素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的多。
苏格拉底时代:
辨士学派
辩士学派(sophists),亦称智者学派、诡辩学派,为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教师、哲学家之统称。其基本主张善良、真理、正义都与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关,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理与正义。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希庇亚斯(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之子)、高尔吉亚等人为本派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略)
后苏格拉底时代:
柏拉图学派(又名学园派
柏拉图(Plato,Πλ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小苏格拉底学派(包括麦加拉学派、库兰
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一致认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问题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张。
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麦加拉派因其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二得名,按他的思想特色,也被人们称作辩论派和辩证法家。他的创始人是欧克里德(Eukleides,约公元前450~前380),重要代表有欧布里德(Euboulides,公元前四世纪)等人。
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昔兰尼派其创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公元前435~前350)出生于北非的昔兰尼城而得名。他与苏格拉底较为较多,也熟悉普罗泰戈拉的学说。 昔兰尼派的特点,一是快乐原则,二是实用倾向。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也是善的,因为虽然行为不合理,但是他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
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犬儒派由于其创始人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前360)经常在一个名为库诺萨各(Kunosarges,意为白犬)的体育场与人交谈而得名。不仅如此,犬儒这个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生活方式的特点。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公元前404~前323)
晚期希腊哲学有:
斯多亚学派也被译为斯多阿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英文stoic,来自希腊文stoa,stoa原指门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聚众讲学而得名。斯多亚学派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芝诺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斯多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泰特、马可·奥勒留等。
伊壁鸠鲁派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罗马时伊壁鸠鲁学派期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神论,伊壁鸠鲁派宣扬无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怀疑主义
最早困扰古希腊哲学家的是感官上的怀疑主义,他们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与理论知识有矛盾。所以当时巴门尼德与柏拉图才会认为感官获得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除了感官怀疑主义之外,皮浪又加入了道德怀疑主义与逻辑怀疑主义。怀疑主义俘获了一群不懂哲学的人,他们看到各派的争斗没有结果,便认为永远不可能有结果。他们怀疑一切,认为人永远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知识。既然如此,何不享受眼前的美好?怀疑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解除烦恼的自我安慰。怀疑主义非常武断,它们不问青红皂白就否定一切。这也成了它的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让人信服。
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流行于公元3—5世纪。它虽然被归属于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带有折衷主义倾向,与亚里土多德学说和斯多亚派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的特点在于:建构了超自然的世界图式,更明确地规定了人在其中的位置,把人神关系置于道德修养心,强化了哲学和宗教的同盟,具有更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有罗马、亚历山大城、叙利亚、雅典.
补充
斯多噶派:此派的学说以兼有唯物与唯心的因素。重视现实世界为特征。宇宙是绝对的理性,理性能提供「共同概念」,世界既是理性,人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应该避免理智的判断受到感情方面的影响。他们也相信决定论,认为万物的发生是预先决定的。
伊壁鸠鲁派:坚持唯物主义,提倡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伊壁鸠鲁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把神还归自然。
犬儒学派:创始人是安提斯梯尼。犬儒派人士坚持个人自由、自我满足,鼓吹根据“自然”生活持批判态度,对财富、地位等无所追求。
怀疑主义学派:创始人皮洛。皮洛派的思想核心是一切不可知,“肯定”是得不到的。“你不妨享受目前,因为未来还无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