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与提升

《参与感》(下)——产品设计、口碑营销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51人  JamFF

《参与感》(上)——互联网思维、三三法则

雷军说“台风口上,猪都会飞”,如果小米产品是那只幸福的“猪”,那使这只“猪”飞上天的台风来自哪里?这本书将全面揭示小米4年600亿奇迹背后的秘密,以及其口中的口碑为王的本质与内涵。

图片来自网络

以前,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眼里,用户都是一群不懂技术、不懂产品,只会被动接受的消费者,但《长尾理论》里有句话说: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限,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难。放在互联网参与式消费时代来说,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用户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能干什么”,而是“我”能用它做什么,我能参与到怎么样新的体验过程中去。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到底应该如何从用户参与感的角度去设计产品呢?又该如何做好口碑营销?它的主要途径又有哪些?

图片来自一修读书

一、如何从用户参与感的角度去设计产品?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问题:什么是好的产品开发模式?怎样处理用户反馈的需求?如何设计好的用户体验?

从参与感角度设计产品
1.什么是好的产品开发模式?

在说这之前,先看个反面教材。微软在做每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时,背后都有五六千个开发工程师,他们被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分配5个人,也就是311配备——即每三个工程师就要配备一个产品经理和一个测试,但用户的参与度基本为零。与其说微软固守的是“311”开发模式,还不如说是“3110”模式,这里的0就是代表用户的力量和用户的参与程度。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市场上的反馈就是,微软在平板电脑市场和智能手机市场表现都不理想,远远落后于Android和iOS。尤其令人诟病的是,微软经常在它的新版产品更改用户界面,用户经过许多痛苦才能适应。这种对用户体验毫不在意的行为,体现了微软的傲慢,而傲慢导致的结果是它日益下滑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我们再来看小米就截然不同了。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小米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其核心是 MIUI 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并保证每周系统都会更新。在确保基础功能稳定的情况下,小米把成熟或者还不太成熟的想法,好或者还不够好的功能,都坦诚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明确开发模式

在每周五的下午,新一版的 MIUI 如约而至,随后,MIUI 会在下周二,让用户提交使用过后的反馈。通过反馈报告,小米可以汇总出用户对上周功能的意见,哪些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是用户期待的,在用户参与的过程中,小米深度把握用户需求,快速迭代产品,这种基于用户参与的产品开发模式就是与微软的最大不同。而这种不同,给小米带来的是市场地位的快速提升和亿万级“米粉”的热烈追随。

所以我们说,最好的产品开发模式必须是用户模式。当用户参与到各个产品周期的时候,怎样处理用户需求就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需求来源,往往是多个渠道的,许多需求的提出还毫无章法。那么,互联网公司到底该如何去应对用户反馈的碎片化需求呢?

2.怎么处理用户反馈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看小米是怎样做的。

小米在迭代 MIUI 系统时,论坛每天有10万多条的用户反馈,为了高效、精准地处理这些意见,小米在论坛提供辅助功能,让用户提交的诉求格式化。如果用户在碰到有同样需求的时候,可以直接点“我也需要这个功能”的标签来跟帖。这样,每周下来,那些排列到论坛最前面的热帖,就会成为最紧急的开发需求。这种需求优先级的处理,可以省去人工进行筛选成本,同时借助用户的参与感自动完成,整个过程高效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小米将研发人员“化整为零”,分为2-3人小组,并给予自主权,进行产品独立功能模块的迭代,这就是所谓的让团队跟着碎片化需求,一起碎片化。这种模式不仅仅加强了 MIUI 与用户的联系,有效增强来用户的参与感,还在保证研发速度前提下,使产品战略方面保持稳步向前。

处理用户需求

从小米的这些需求处理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小米在应对用户反馈的碎片化需求时,就是要先处理浮出水面的紧急需求,再让团队结构碎片化,这也是小米与微软在用户需求处理上的最大差异。

3.如何设计好的用户体验?

在搞清楚怎样处理用户碎片化需求后,就要开始着手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了。我们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用户思维,不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需求处理,还是用户体验设计,都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因此,互联网公司在做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用户体验是为谁而设计”这个前提,其次再去追求好用和好看。小米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

在小米内部一直有这样一个思维:如果把用户体验设计比喻为一个坐标系,那么“为谁设计”就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在它确定后,“好看”“好用”这两个横向和纵向才能确定下来;如果没有“为谁设计”这个原点,“好看”和“好用”就失去了方向,功能再齐全的产品也会失去战斗力。

设计用户体验

所以小米在好看和好用之间,永远将好用摆在第一位,它的原则就是“保证好用、努力好看”。比如,为了能让 MIUI 系统的洁面更加优雅简洁,小米内部原本打算将“短信最近联系人”功能关闭。但是,小米内部人员发现,用户对这项功能非常喜欢,其好用的价值显然大过了好看的价值,最后,这个功能还是保留来下来。

二、互联网公司如何做好口碑营销?

互联网公司在“保证好用、争取好看”的原则下,做好产品并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后,就要重点考虑如何增强产品的品牌美誉度了,这也是另一个重点:互联网公司如何做好口碑营销?这里分两个问题,一个是口碑营销的核心是什么?另一个是口碑营销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有哪些?

品牌营销
1.口碑营销的核心

小米内部一直以一个媒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各大自媒体平台内容运营,并建立起了依托微博、微信、QQ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运营体系。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的口碑传播,小米不仅节省了巨额广告支出,还因此拥有了数千万粉丝的自媒体矩阵。

但如果小米采用过去广告轰炸、长时间洗脑等方式,肯定达不到现在效果。试想下,你是情愿相信网络视频播放前的商家广告,还是更愿意倾听专业论坛的大神意见呢!所以,总结来看,互联网口碑营销的核心就是做自媒体,而不是传统的广告。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媒体呢?

狭义的自媒体,就是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大 V 和微信公众号,广义的自媒体,是指每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体用户。在门户时代,站点内容完全是内部人员采编的结果;即使在写博客的时候,虽然内容由用户创作,但推荐曝光的权利依旧掌握在编辑手中。来到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被彻底改变,媒介权利重组,每个消费用户都是潜在的自媒体,这其中包括了我们个人的公众号、个人微博、贴吧账号等等。

2.口碑营销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市面上自媒体平台那么多,哪些自媒体渠道适合我们做口碑营销呢?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资源和成本有限,通常需要选择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来进行营销。综合比较而言,论坛、微博、QQ空间和微信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并不是都要采取,至少产品刚刚开始做口碑营销的时候,是不需要的。因为,对创业公司而言,在构建社会化传播渠道的时候,要根据产品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营销途径,而不是全盘接受。如果分散资源去做四个渠道,最终可能是哪个渠道都做不好,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符合自己产品特性的渠道。

但每个渠道都有不一样的特性,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这就需要从这些途径的相关属性来说了。

从传播属性来讲:微博和QQ空间都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其传播是一对多的,很适合做出产品的事件传播;微信基于通讯录的好友关系,传播是一对一的,很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也是一对多的模式,它容易沉淀老用户和信息。

从用户关系来讲: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更弱。而关系强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熟知的微信,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拥有大V 的微博。

营销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来进行。就小米而言,其核心用户都是发烧友,都是极客,考虑到这些用户在最初使用产品的高成本,小米没有通过碎片化传播信息的微博,而是通过论坛沉淀用户。

当论坛沉淀的核心用户突破几十万后,小米才开始通过微博、QQ空间等方式打造产品口碑。试想,如果小米在一开始,就选择弱用户关系的微博来做口碑营销,能否获得第一批爆炸式种子用户,都要搭上问号。

来自一修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