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记-一个爱情寓言
电影《迷魂记》讲述了一个构思精巧的故事(剧情详情见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或者下载电影http://www.longbuluo.com/movie/30933.html)。在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斯高迪爱上了女主人公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朱迪也爱上了斯高迪,但玛德琳却不幸“自杀”了。随后男主人公遇到了朱迪本人。然而斯高迪并不爱朱迪本人,他的心里爱的是朱迪所曾经扮演过的玛德琳。
因此,斯高迪千方百计地想把朱迪变成玛德琳。玛德琳因为对自己对斯高迪的爱,也希望通过自己模仿玛德琳使斯高迪重新爱上自己,因而最终冒着被斯高迪发现真相的危险满足了斯高迪的期望和要求。
然而, 最后通过那个项链,斯高迪才发现朱迪扮演了自己心中玛德琳,这时他才明白他一直爱着的是一个从来不曾真正存在的女人。
(通过项链,斯高迪最终发现原来朱迪扮演了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玛德琳,也就是自己爱的女人原来并未真正存在过)
因此,斯高迪爱的那个女人既不是玛德琳本人(实际上玛德琳本人在片子中从来不曾出现过,即使出现的短暂时间也是以死人的身份出现。即那个已经被他丈夫杀死坠楼的玛德琳),也不是朱迪,而是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最终,故事以朱迪的死为结局。这个故事包含了几个层面:
首先,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把爱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进行了夸张化的表达,这个问题就是想象和期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爱的(或者至少最初爱的)往往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自己想象中的期望的对方(特别是在一见钟情的情况下,斯高迪对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可谓是一见钟情)。斯高迪并不爱朱迪本人,他所爱的是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爱情中总是存在或多或少这样的维度,不管是从哪个性别的角度出发。
对电影本身进行过多的女权主义的解读意义并不大,比如朱迪永远无法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做自己。或者说女人只是男人作为主体的期望和愿望的实现。讽刺的是,虽然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做自己,但是一方面人们会有意识地整饰自己以获得自己心仪异性的好感,另一方面人们有时也会害怕别人不接纳真实的自己。两性性别身份都存在,而且男性性别身份的压力并不比女性小,这本身就告诉我们对这个电影进行过多的女权主义的解读意义并不大。传统意义上男人的主体位置与其说是主体,不如说是被主体,因为这是男性性别身份的一部分。但是既然是被,那又何来主体性。实际上,人们无法忍受过量的真实。在爱情中,一方面两个人需要亲密和心灵相通,但另一方面,一旦变得亲密和心灵相通,两个人之间又会因为缺乏想象的空间而失去爱情的感觉。欲望总是需要想象力来支撑,一旦欲望变成了现实,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
(朱迪在电影中问了几次斯高迪:你就不能爱我这个人吗?斯高迪:不,我爱的不是你,我爱的只是那投射在你身上的我期望的理想的你)
斯高迪试图用玛德琳的形象来改造朱迪,也只有在将朱迪完全改造为玛德琳的形象时,斯高迪才第一次亲吻了朱迪。因此,斯高迪亲吻的不是朱迪本人,只是朱迪作为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的替代物。在朱迪的房间里,斯高迪在亲吻朱迪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在马棚亲吻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的时刻。
因此, 当朱迪对斯高迪说“我终于拥有你了”的时候,这注定会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朱迪不可能拥有斯高迪,拥有斯高迪只是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而不是朱迪本人。
不止于此,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爱情有时候是危险的,最初的美好幻想的最终破灭很容易由爱生恨。拿朱迪的死来说,斯高迪是希望朱迪死去的。我们可以想象是斯高迪借着那个躲在阴暗角落里的老修女之名用了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推朱迪下去的。对于斯高迪来说,朱迪虽然辩称自己没有杀真正的玛德琳,是玛德琳的丈夫杀死玛德琳。但是斯高迪并不关心真正的玛德琳,他唯一关心的是在自己心中存在的但却从未真正存在过的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因此,斯高迪抱着朱迪在钟塔顶上说了一句:“太迟了,说什么也不能救回她”中的“她”不是真实的玛德琳,而是朱迪扮演的玛德琳。玛德琳第一次的死是肉身的死亡,然而死后她却依然存在在斯高迪的心目中。当斯高迪发现原来是朱迪扮演了自己心目中的玛德琳的真相后,斯高迪心目中的那个玛德琳才真正死去。
如果说斯高迪对朱迪有恨意的话,这种恨意并不仅仅来源于朱迪对他的欺骗以及他所经受的痛苦,而是因为朱迪杀死了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斯高迪是想要复仇的,不仅为自己,而且为自己心爱的那个玛德琳。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一对热恋的情侣,特别是那种迅速热恋在一起的情侣,一旦过了爱情保鲜期,过了盲目美化对方的阶段,开始认识到真实的对方,就会产生落差感,甚至因爱生恨,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恨意是被压抑的。
其次,这还是一个人患上恐惧症,后来又摆脱恐惧症的故事。恐高症是这个电影里的一条重要线索,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斯高迪的恐高症是如何痊愈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释,恐高症之所以成为症是因为它的恐惧是不现实的,这种恐惧的绝大部分是由于想象所致(想象并不存在的危险)。一旦想象被抑制了,恐高症就会得到好转甚至治愈。斯高迪最终不得不接受自己所爱的那个玛德琳其实从未现实地存在过,克制了自己的想象(把朱迪想成玛德琳),因此他的恐高症也痊愈了。
(斯高迪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因而抑制了想象,从而使他的恐高症也得以治愈)
实际上,很多心理疾病之所以成为心理疾病,都跟想象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人们活在自己的想象构筑的世界中,所以就会变得不能适应现实的世界,最终患上了心理疾病。一旦人们能够真正地接纳现实,心理疾病大多都会好转甚至痊愈。心理疾病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们无法忍受现实而给自己构筑的过度的无法适应现实的心理防御体系,构筑这个防御体系的主要材料就是对现实进行歪曲和重构的想象。
最后, 还可以进行另一个层面的分析。导演希区柯克在这个电影中似乎给我们暗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不会真的喜欢演员本人,人们喜欢的只是演员在银幕中的样子,或者演员所扮演的那些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同样的道理,人们崇拜和喜欢的偶像,往往是跟自己有一定距离感的人,因为距离感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人们喜欢或者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身,而是他们把自己理想化的想象投射到偶像身上的那个形象。希区柯克告诉我们明星其实需要和自己的粉丝保持距离,因为粉丝的想象使他们可以在粉丝心中始终保持一个美好的形象。想想最为人崇拜的形象:上帝。上帝之所以是上帝,是因为他遥不可及。
ps:
1、戏假情真
戏假情真:朱迪本来是要来欺骗斯高迪的,但是在她对斯高迪却动了真情,爱上了斯高迪。这就是朱迪所说的“不公平,不应该发生”的意义。而”太迟了“则是指按照计划自己是应该死去的时候了,这个”太迟了“可以和最后斯高迪抱着朱迪在钟塔顶上说的那句“太迟了”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两个”太迟了“分别是在朱迪在朱迪所扮演的玛德琳死之前以及斯高迪在朱迪本人死之前的所说的。
2、称呼的转换
在电影的最后阶段,斯高迪先后称呼朱迪为玛德琳、朱迪、玛德琳。这种称呼上的转换很有意思,第一次斯高迪称呼朱迪为玛德琳是表示斯高迪不得不接受自己心目中的玛德琳原来是朱迪所扮演的事实,也是向朱迪摊牌自己已经知道了真相。正是在这之后,斯高迪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然后斯高迪称呼朱迪为朱迪,这时,斯高迪将朱迪视为欺骗自己和那个杀死他心目中玛德琳的罪人,斯高迪拖着朱迪上塔顶要重演玛德琳当时坠楼的情景。最后,在朱迪坠楼之前,斯高迪最后一次称朱迪为玛德琳,这可以视为对临死之人的告别,这个临死之人不是朱迪本人,而是斯高迪心中的玛德琳,因为斯高迪明白她就要从自己心里死去了。所以斯高迪说了那句“太迟了,说什么也救不回她”。
3、迷魂记
《迷魂记》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vertigo,vertigo的意思是眩晕和恐高症的意思,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将vertigo翻译为了迷魂记。电影中卡洛塔的魂魄其实并不是存在,她也不曾迷惑过玛德琳的魂魄,唯一一个被迷魂的人是斯高迪。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迷魂记这个译名甚至好于电影的英文原名vertigo。迷魂记增强了电影了的悬疑性和故事感。当然vertigo这个电影名本身也很有意思,因为它既有眩晕的意思又有恐高症的意思,电影中很多镜头都表达了恐高症和眩晕的感受。比如典型的360度旋转镜头,及坠落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