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冬:父母都健在,我活得却似“孤儿”!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橙马良
因为最近在看《我家那闺女》,又补看了之前的《我家那小子》,对陈学冬的印象尤为深刻。在某期节目里,他蜷缩着身体躲在桌子下流泪大哭。
图片来源网络
陈学冬在荧幕前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在另一个综艺《奇遇人生》中,他表现出淡定从容的一面,被网友夸“是个三观很正的宝藏男孩”。他说过:
“生活不可逆之后,如果事情发生了,只能面对,然后变得更好。”“人就是很脆弱的,什么都不是,但这个提醒我们,每天要跟家人朋友过好。”
每当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陈学冬的言语里无不透露着孤独的底色。“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陈学冬学会逼着自己与孤独相处。
在KTV里,他在汤老师面前失声痛哭道:
“我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在家里,他对着多肉植物喃喃自语道:
“不需要照顾都能长得很好啊。”
父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离婚,母亲再也没有组建新的家庭,他说:
“不愿意再组建家庭,是因为她害怕失望,那个人比我爸更差。”
图片来源网络
陈学冬的孤独来自原生家庭的爱的缺失,父母工作太忙、离异、夫妻关系不和谐,这些都是造成亲子关系疏离的杀手。
1
超级奶爸黄磊曾说过: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很多忙着打拼事业的家长都认为,他们在外面忙活,还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给孩子营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后台有位家长留言,她不明白为什么已经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寒暑假送孩子去国外参加训练营,但孩子一点也不亲近她,母女俩单独出去逛街买衣服,女儿对她也爱答不理,嘴上总是嚷着“我要回奶奶家”。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家长认为的“最好的一切”,大多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一切,孩子想要的“最好的一切”,仅仅是父母亲用爱陪伴的时光,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
图片来源网络
办公室里来了一个新的实习生思思,平时话不多,只是安安静静地工作。有一次,大家出去团建,我们几个人睡一个房间,看到她的手臂有几道伤痕,她一笑而过,说:
“我以前割过腕,但是死不掉。”
思思的妈妈是个强势的女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里。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父母工作很忙,一个月就见2-3次,后来父母离婚了,妈妈嫁给了新爸爸,移民去了外国,爸爸也娶了新妈妈,还多了个弟弟。
思思说,从四年级开始,她就不知道“家”是什么,跟亲生父母的连接就剩下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大学毕业以后,她就活成“孤儿”。
闺蜜小丁的侄子阿宝从小是奶奶带大的,上小学的时候才跟父母一起生活,爸爸常常要出差,一个月有半个月都在外地,妈妈的工作也很忙,母子俩日常的交流互动并不多。
记得有一次,阿宝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摔伤了膝盖,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最后,家长实在太忙,只能拜托老师帮忙送孩子去医院。
事后,班主任跟阿宝的父母认真地谈了谈,作为父母,他们连孩子最基本的喜好都不清楚,孩子拿成绩单回来,他们看都不看就签名,写家长意见也是草草从网上找个模板抄一下。
“上有老下有小,我们这么忙还不是为了家庭,为了给他们最好的生活,怎么就不了理解了呢?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他不用管。”
确实,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无奈,但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最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最好的生活”,永远去追逐得不到的东西,就会遗忘了当下拥有的一切。
图片来源网络
2
前阵子,我去电影院看纪录片《燃点》,记忆最深的并不是创业者的创业故事,而是有好几个创业者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经历投掷在事业上,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被压缩,孩子不愿意跟父亲好好相处,甚至暴露了不耐烦,不喜欢等情绪。
作为父亲的他们,无奈中透着一丝惋惜,明明知道留给家庭的时间越少,跟孩子的关联越淡薄,但他们也没有办法权衡分配精力,这样的家长,其实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
综艺《奇葩说》里,关于亲情的辩题,颜如晶说:
孩子的人生像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连续剧你不看,可以后续补,但是孩子的人生一旦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孩子父母健在,却活成“孤儿”。
缺乏原生家庭的关爱,父母要么完全不闻不问的放养式教育,要么就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向孩子要求,亲子之间没有经历时间磨合,随着时间的推一,鸿沟就会变得越来越宽。
家长习惯性地将成年人的思维和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孩子想要的,不过就是吃上一口妈妈做的饭菜,和爸爸一同识字玩游戏,一家人齐齐整整,有钱就去远方旅行,没钱就在楼下花园溜达。
用心,用爱的陪伴,就是在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粘你了,跟你没有交流了,才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当父母,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