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的随笔集哲思想法

吃得起思考的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2020-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动动的幸福

文/动动

吃得起思考的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01 吃生活的苦,不如吃思考的苦

越到长大,越对吃苦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认知。

昨天回老家,和小学同学聊起了以前初中的时候,那个艰苦的生活条件,我们至今都难以想象,当年的自己,究竟是如何度过的。

由于我们家都在农村,初中上学得去镇上,离家较远,所以,我们初中就开始住校了。

整女生寝室三层楼,初一到初三各一层,一间宿舍住12个人,高低床,每个床两个人挤着睡,至今想不通当年他们男生是怎么挤过来的。

每层楼两个公共卫生间,得自己冲水的那种,就是每个寝室轮流值日,冲厕所。别说浴霸了,独立卫生间都没有,恍惚已经忘了原来是怎么洗的澡。

整栋楼横竖加起来就只有5个水龙头,还是限时间开放,每次为了接水洗衣服通常得在上晚自习前排到一个小时以上。

忽然明白初中为何这般刻苦了,下课就匆匆写完作业,原来是为了晚上腾出时间来排队接水。

食堂的伙食,也很差,每天都是水煮花菜和包菜。到现在我看到花菜都有点无食欲。

还有太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光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我们当年的条件,是有多么艰苦了。如果说,论能不能吃苦,和具有吃苦的精神,我觉得我们整个学校好几百号人都具备吃苦的精神。

起码,在我初中毕业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过比此更差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

那是不是能吃这样的苦,就一定可以获得好成绩,一定可以比其他地方的同学更优秀呢?

根据我对初中母校的了解,整个中学,三四百号人,每年能考进区重点高中的,不到三十个人,也就是重点高中升学率不到10%。

当然,升学率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教学质量,家长的培养,学生的天赋等等因素,但足以大概率说明:吃苦,未必能成功,关键是看,如何吃苦,究竟是吃思考的苦,还是吃生活的苦。

吃生活的苦,其实只是身体素质的较量,亦是单调重复的,相对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

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当长时间经历同样的苦时,你可能不会很舒服,但也不会特别煎熬了。顶多刚开始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但不会过多久,再差的环境,你都能适应。

最怕的,不是能否适应艰苦的环境,而是明明知道很艰苦,却不想着改变。

大多数的人也不会想着改变,因为,最痛苦的,是蜕变的过程。蜕变的过程,不仅要熬生活的苦,还有思变的“苦”。

当年我和几个不爱读书的发小探讨过,他们宁愿早点去社会“磨炼”,去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熬读书要动脑子的苦。

为什么那些简单的体力活不仅看起来很辛苦,工资还很低,熬了白班熬夜班,到手的工资屈指可数,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看不到出路。如果不思考着如何改变,那么一辈子就是简单的流水工了,虽然很累,但简单无脑啊。

生活的苦熬着熬着,就过去了,但思考的苦,熬着熬着,就蜕变了。

02 缺乏思考的吃苦是毫无意义的

上辈的人总会时不时的唠叨我们年轻的一辈:

这一代人真是吃不了苦啊

一代不如一代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的孩子就是缺乏锻炼

还不都是城市里有钱惯的

……

苦难本身根本就不是什么财富,否则街边的流浪汉活得那么艰辛,岂不全都该是人生赢家?

重复体验上一代人的苦难,根本就没有意义。不如思考如何规避苦难,少吃一些不必要吃的苦。

前几天我还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两次高考都失利。真的只能归因为心理素质差,考试太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吗?

仔细想想,其实是自己平时努力的方式不到位,也就是吃苦的方式有所偏差。

总想着多花点时间去看书,去背书,多记点知识点,却从未正儿八经的思考过每个知识点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题做的很多,但宏观的思考却少了。

时间花了,但真正正儿八经的去总结、复盘的时间屈指可数。

那个时候的自己,不仅要求自己早起,还不让自己过得舒服,总想让自己过得“苦”一点,觉得舒服了就不知道努力了,想着在身体上让自己吃苦,才会有好的回报。

重复着吃身体的苦,成绩却丝毫没有任何进展,对于那些看起来玩世不恭但成绩却很好的同学总是很羡慕,甚至常常在抱怨,为什么自己这么辛苦,考起试来分数却被别人轻轻松松的吊打。

那些看起来没有很努力的人,为什么总能考的那么好?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挺刻苦的,如今想想,我不过是给自己制造了努力的假像。重复着熬着身体的苦,都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的吃苦,不是机械的重复着身体的煎熬,考验着身体的耐受力,也不是惰性的去复制,而是要去思考,去创新。

正如柴静在《看见》里说的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吃苦”是为了度过考验,而不是为了承受苦难。它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03思维的惰性

大多数人都有思维惰性,包括我自己。

如果我早一点有这个觉悟,可能今天的我又会不一样了。

这段时间一直在茉莉的写作社群里学习,茉莉的举动让我很佩服,说实在的,我一个研究生都有点跟不上茉莉这个大四学生的思维节奏了。可想而知,茉莉在平时,究竟是做了多大的付出。

刚开始进群的两天,我都有种我是谁,我在哪的状态。

群里每天会进行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就是把自己看过的好的观点,再进行发散、思考,最后再运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

这个过程很好,但坚持能这么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为什么茉莉写出来的文章越发的有深度,因为这是她持续思考发力的产物。

大多数人看完一篇文章都不会跳出作者的观点去做思考,当然,无论是看文章,还是看书,还是看知识点,更别说去运用了。

很多人看完第一反应,就是,我要记住这个知识点,仅仅停留在看懂的层面,没有进一步的思考,看完就完事了。极少的人会进行思维发散,透过作者的观点,进行其他的的联想,比如,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去反思,去复盘。

其实思维训练,是件很痛苦的事,苦就苦在,要打破思维的惰性。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看一本书,学习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所输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有的人打破了思维的惰性,而有的人没有。

更多人喜欢浮于表面而不愿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来简单实则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所以为什么有思考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更稀缺,如果你只是把知识僵硬的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却没有咀嚼成为自己的东西,其实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储存知识,不如百度百科。

毕竟,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很便捷,但思考后的东西,却很稀缺。

人们总是习惯于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去获取现成的东西,却未曾想过如何将别人的东西通过思考从而转变成自己的。

这个克服思维惰性的“苦”,则很少有人做得到。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中人。

但我要说的是,吃得“苦中苦”,未必能成为“人上人”,关键还在于你能否打破思维惰性,吃的了思考的苦。

04 如何正确的吃“思考的苦”

前文通过举例论证表明:现代人的思考力很稀缺,对于看问题,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也就是,很少人能够吃得起思考的“苦”。

更多人喜欢对现有的信息全盘接收,而从未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是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欠缺。

通过观察身边优秀、成功者的案例,我发现,能够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的人往往能够成功,而这些人,往往能够克服思维惰性,产出自己的思考。

他们口中所说的话,并非照搬经典,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终成为了自己的经典。

这些人无论是在职场领域,还是创业领域,都能获得较大的成功。

为什么名人的话最终能够成为名言,那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产物。

结合成功者案例,并通过阅读美国摩尔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克服思维惰性的习惯,并通过这些习惯,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好的”。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吸收,来增加独立思考的量。

不要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就全盘吸收,因为,观点不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论证才是。

2、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知的,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否定一个事物。更何况,随着证据的进一步发现,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

3、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写文章、没办法说话甚至没办法生活了。

所以,在思考之前,先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否与我研究的内容或者想要寻找的答案相关”,有助于你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上。

4、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

5、少看鸡汤:不加推理论证,只捏造几个故事就推出人生道理的文章,只会煽动你的情绪,禁锢你的思维。

6、Opinion is cheap——Margaret Simons。永远记住,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对我们所见的信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就能够逐渐提升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王小波曾说过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独立思考的能力很稀缺,而能够熬过独立思考的苦的人更稀缺。通过锻炼自己的思考力,能避免去吃更多无意义的苦。

也就是,吃得起思考的苦,方有机会成为人上人。

--END--

作者简介:动动,工科研究生在读。一位热爱文字的文艺女青年,一位励志、阳光、热情、有思想、有灵魂、有梦想的小仙女。梦想是致力于引领新时代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