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了,沟通才有效
【书目】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标题】情绪对了,沟通才有效
【字数】799
【正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学校跟同学闹了别扭,不开心,回到家本来很想跟妈妈说一说,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
“我再也不要跟小红做朋友了,她今天竟然不肯把橡皮借给我!还说我丑!”
妈妈:“小孩子不要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你干嘛不自己带橡皮啊,非得跟别人借?”
我:“我的橡皮不见了,我以前都经常借给她啊!她不借也不能骂我吧?”
妈妈:“你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你平时做了什么过分的事,不然别人怎么会这么说你呢?”
我:“我没有!”然后气愤的跑开了,以后再也不想跟妈妈说学校的事情了……
我发现这样的对话在我们身边真的太普遍了,有很多时候,与父母的隔阂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不畅中加深的。父母觉得孩子什么也不跟自己说,孩子也不愿意再跟父母好好说话,轻者可能就是失去对父母的依赖信任,然后长大后自我疗愈;重的就如同那个被三个男孩塞纸片到眼睛里一个多月也不敢告诉家长的女孩,所有的痛苦被伤害都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从此失去对这个社会的信任。
说教和批评只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良好的沟通,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因为,其实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也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和安慰,更无法接受批评。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所处的状态和心情。
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做他肚子里的蛔虫,能够从他一点点外露的情绪中读懂冰山之下的所有,如果不能,也希望能得到尊重和理解。
回到开头,如果妈妈可以这么回应:
你很生气,觉得她不应该这么说你。
这么说,是不是孩子的怒气就消了一大半?然后再仔细询问白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来龙去脉,等孩子说完再来下判断和给建议。或者,其实孩子根本不需要我们给建议,情绪得到回应和理解之后,孩子的理性大脑就开始转动了,只需要稍加引导,他们自己就能想到解决办法。
不要把孩子的信任轻易丢掉。好好学习说话的技巧,其实我们都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