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的苛刻,是一种对自我的残忍

2016-02-29  本文已影响197人  王金现临床心理师

 


原创:王金现

你是一个动辄就发怒的人吗?会不会让身边的人有时人心惶惶,如坐针毯?

发怒,多出于内在的不称心,不如意。最初的指向,是对别人的不满,因为别人总是做错事,或者做不到位。比如说,儿子没有按照规定把垃圾桶放在屋角处,所以你很生气。你有很多的要求,标准,框框,而且认为所有人必须按照这些规条来做,不能出一点的差错。

对别人的苛刻,限制性的规条,愤怒的情绪,其背后是内在的无意识的恐惧。在你看来,如果不按照这些要求办,就可能发生危险,会出现可怕的结果。连垃圾桶都不能放在正确的位置,以后还不把所有的事情都办砸了?所以,你的内心总是充满恐惧。

这些恐惧,来自幼年的不被接纳,来自于爱的渴望期待没得到满足。父母总是不能接纳你,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不断地要求自己,甚至苛求自己要做得更好。八岁就学会了做面条,尽管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案板。为的是父母下班回到家就能吃上饭,以得到他们的欣赏,肯定,认可。

你努力做事,那怕是和自己年龄不相称的事情。你就是小大人,很懂事,很能干。一直以来,你就是这样“悲壮”地努力着,为自己订立了许多的规则,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时候,对自己有很多的不允许。如,再高兴也不能肆意地大笑,如吃饭不能说话,如饭后不能吃零食,等等。

苛求自己的时候,也苛求身边的人。比如,对下属,对儿女,你从来不表扬,即使你对他们所做出的成绩很满意,也仍然一本正经,一脸严肃。然而,一旦发现一点差错,你就会怒发冲冠,在旁人看来,多是小题大作。悚惧不安,你到哪里都会营造出这样的张力。事实上,你的内在,也一直是紧张和害怕的。这样的感受,一直支配着你,不允许你稍有闪失。

发怒的习惯模式,只不过是一直在呈现幼年的恐惧感受而已。可是,这些毕竟是过去的感受。今非昔比,早已换了人间。

幼年时,为了得到爱,为了满足自己被爱或者有价值等内在的渴望,一直希望从父母或者别人那里得到满足。你渴望被父母肯定、被欣赏、被爱。那样你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爱的。但是,不管你怎样努力,不管你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父母就是不肯定你。


事实上,不是你不好,是父母的有限,或者父母表达爱、以及表达肯定的方式让你感到挫败。换句话说,真实的你,跟父母评价中的那个人,不是一回事。他们就是不愿表扬你,并非你不够优秀。那时,因为年小所以依赖,而今,早已能够独立,不需再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所以,你无需再苛求自己努力,不断努力,甚至要求完美。你不需要再一直无意识地争取得到他们的表扬,肯定,或者爱。

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自己,做自己的好朋友,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再去努力讨好父母。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你可以关爱自己,可以自我肯定。你已经发现,即使父母当年最欣赏的人,也有着明显的缺点,而你也有着鲜明的优点。所以,你即使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仍然不影响你的优秀。

那么,你可以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用那些规条限制自己,活在那些苛求的约束之中。谁说不能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唱歌上?父母当年说的。所以,你不允许自己唱歌,也不允许你的孩子或者下属唱歌,认为那不是“正事儿。”其实,你自己小声哼唱的时候,感觉蛮好的,蛮快乐的。那就多给自己允许。允许自己按照内心的兴趣,而不是按照规矩,去做事情,去生活。

生命不长,放过自己吧。这样,别人也会感到舒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