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王者:一夜爆红的背后头脑王者为什么被封?产品经理

不玩游戏的我,为什么爱上了《头脑王者》?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78人  产品方法论集散地
头脑王者.png

此文为产品思维系列文的第四篇,前三篇可参考:

近来,各大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局直播答题类产品,再次把答题推向了风口之上,只是这只“猪”能否飞起来?

我不知!

既然不知,那我就只能针对于此,谈谈作为一枚用户的感受了。

我本身几乎是不玩游戏的,甚至被领导“关怀”过:“作为产品经理,不玩游戏可不行,否则你就没法设计出让人上瘾的产品”,想强辩,未果。

上周的某天,我同事兴奋的跟我说:“分享你一个东西,你快看下”。

当时忙于写作,并未在意。

3分钟后,他再次问“你看了吗?”。盛情难却,那就看看吧。

《头脑王者》,一款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答题类游戏产品,可与好友对战,亦可与陌生人对战,有游戏类产品的几乎所有元素,如对战、排行榜、等级、币种、积分、道具、关卡等。

在“加班”与同事对战3个回合后,果断分享给了我“最亲密的战友”。

从那天后,我与“最亲密的战友”再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

或是出行在地铁上的空隙,或是厕所的空隙,或是话剧开始前的5分钟,或是睡觉前的聊天时刻,或是周末早晨醒来的第一句问候。

与此同时,我与“最亲密的战友”的微信聊天记录里,也多了N(N>=50)条信息:

“收到一个小程序,请在手机上查看”。

为什么?

1、门槛低

2、游戏规则简单且熟悉:答对即可,少用时最佳

对与错 是否积分 用时
少者佳
不计

多数游戏均有其复杂的规则、人物情节等,对于我这种脑子较笨之人,难免觉得不易理解,自然也就不愿参与。

但此游戏的规则,简单明了:答对即可,少用时最佳

更何况,从小伴随着刷题游戏长大,有《开心辞典》、《一站到底》《幸运52》等答题节目的“耳濡目染”,想不懂规则都难。

即《头脑王者》采用了一种符合用户习惯的规则来设计游戏,无需过多言语解释,用户也早已明了流程,就好比微信红包的设计一样,无它之时,用户对收、发红包的流程,早已熟记于心,何须多言。

3、胜负欲与炫耀心理

4、有趣的闯关设计与合理的奖惩机制

关卡 入场费/币 赢家奖励/币 过关胜场数/场
新手入门 20 35 1
起步新手 50 80 2
坚韧黑铁 90 145 3
顽强青铜 140 225 3
傲气白云 200 320 3
聪慧黄金 270 430 5
巧思白金 350 500 5
睿智黑金 440 705 5
无暇钻石 540 865 5
智者大师 650 1040 7
.. ... ... ...

5、可与“最亲密的战友”互动

6、长知识,广见闻

“玩物丧志”?非也。

我不喜玩游戏,除自身愚钝外,还有些许“玩物丧志”之忧。

可此游戏非但无此担忧,反之,还可让我长知识,广见闻。如此,也就让我有一个完美的理由去把玩之,当然也就乐此不疲了。

写作最后

1、如果您也是玩家,是否也可分享一下你与“战友”的奇闻乐趣呢?

2、此文站在一位玩家的角度来写,如果换产品设计者的角度,是否依然有不少可写呢?

比如什么契机下会设计此产品?
如何设计方可更好的导流?
如何设计能让玩家乐此不疲?
如何保证玩家长久持续下去?
如何将海量的流量转变成有效用户?
如何实现商业化?

最后,

游戏本无好坏之分,好比刀枪棍棒一样,关键看使用者之目的罢了。

仅以此文絮叨絮叨我对《头脑王者》的想法与感受,如有不正确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