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信用水平怎么看
虽然有许多专业人士比我懂得多,但是我还是斗胆把自己的拙见写出来吧。
一、银行违约的直接原因
上式说明,一般来说,分析银行是否会违约即主要在分析银行会不会被挤兑。
当然,对于大家议论纷纷要黄的银行,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挺过挤兑,如背后有省央行的支持(锦州银行)或省国资委的支持(恒丰银行)。
二、发生挤兑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市场对银行失去了兑付的信心。导致信心丧失的原因有:
- 预期到银行有大量的资产无法收回现金
- 行业失信,殃及池鱼
- 黑天鹅事件
第1条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纯粹是银行自身的原因。这里之所以没有说盈利水平,是因为这是股票分析需要的指标,而非信用分析。况且,银行的盈利,一是利息和非息收入,二是业务及管理费,三是资产减值损失。而影响到信用水平的,仅仅是资产减值损失而已,即预期无法收回现金的资产,而非利息和非息收入。因此,我这里没有将盈利水平列为发生挤兑的原因之一。
第2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商银行出事后,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非常困难。很可能有些对同业存单依赖度较高的银行的净融资与其资产不能匹配,即出现了挤兑。
第3条就不说了。黑天鹅事件是无法预知的。
三、如何衡量银行有大量的资产预期无法收回现金
1、理想框架
银行有坏账不可怕,可怕的是银行有大量的坏账。这个大量的衡量尺度是:长期来看是:
即,损失的数量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称之为大量。
通常,银行的各项净收入是利息净收入、非利息净收入(如手续费、银行理财管理费、一些表外业务等等)、投资净收益。相应的,预期损失来自于贷款业务、非利息相关的业务、投资业务。如:不良贷款、操作风险导致的赔偿、银行承兑汇票代偿、投资亏损。
2、现实的局限
由于银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有些信息是无法通过财务报表上的内容分析得来的。比如评级机构能够拿到银行报送监管部门的1104工程的报表,这上面的内容远比财务报告要详尽得多;又如,银行在报表中刻意隐瞒一些损失。
A、银行调利润小菜一碟
a、余粮过冬:在减值损失和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之间调节
多提一些减值,就能提高一些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但是会减少当年利润总额,从而会减少净利润。为了把利润的数据调得平滑一些,通过减值的计提,银行就可以在丰年的时候存一些“余粮”,在歉年的时候拿出一些“余粮”。当“没有余粮”的时候,往往是银行年报难产之时。制约银行调节利润的监管指标还有资本充足率(多提减值-未分配利润减少-资本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
b、以次充好:把不良贷款放进关注类贷款
银行的贷款是有五级分类的: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贷款是计为不良贷款的,而关注类贷款是不计入其中的。因此,这里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间。比如,某企业的贷款按规定应当划入不良贷款,但是银行不想让财务数据变得难看,于是帮这家企业找了一笔过桥贷款,让企业先把钱还上,然后银行再等额地放一笔新的贷款给这家企业,于是这笔本应是不良贷款的贷款,就金蝉脱壳了。
还有的情况是,该纳入关注的贷款,还放在正常类中。这可以用逾期贷款来看。若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不良贷款>100%,则可以判断该银行有一些逾期贷款没有按照监管要求纳入不良贷款。此时,可以用逾期贷款来代替不良贷款。
c、言多必失:投资类资产的损失隐瞒不报
关于投资类资产,这里先做一下区分。有些投资类资产是按摊余成本+减值计量的,有些是按照市场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比如成交活跃的利率债、金融衍生品,这直接看报表就够了。但是,对于以摊余成本+减值计量的投资类资产来说,不到出事的最后一刻,银行基本上是不会计提减值的。如果银行很良心,披露了投资的明细,那还好办;如果没有披露明细,这里就是一个问号。
对于客户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的银行,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d、血浓于水:向关联方放贷款
君不见包商银行,关联贷款把银行掏空空?
B、评级机构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按理说,评级机构应当是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但是我国的评级机构多是拿了委托人的钱才给评级的,要说能做到独立客观,鬼才信。但是毕竟评级机构也是有监管的,评级机构中许多分析师还是畏惧监管,或是有良心的。他们会在评级报告中以各种形式暗示给投资者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毕竟评级机构手里是拿到了受评银行全套的1104工程报表的,一些外人看不到的内容,他们是能够看到的。
3、镣铐舞:现实约束下如何衡量银行预期无法收回现金的资产是否“大量”
核心:计算银行可调节利润的范围
较大的银行进行财务粉饰的动机,主要是提高利润。而调节利润主要是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来实现的。根据上述“余粮过冬”原理,以银行单纯披露的利润总额或净利润这一个数字进行横向比较,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还不如计算每家银行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调节利润。这个范围的衡量,本文采用信贷资产减值损失的可设定的范围来代表调节利润的范围。因为,信贷资产减值损失一头连接着利润,一头连接着监管指标。监管指标构成这个范围的下限,当年利润构成这个范围的上限。以这个区间的宽度除以核心一级资本,作为可调节利润范围的度量。
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间宽度允许是负值。因为,监管指标约束了其下限,拨备前利润约束了其上限,对于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来说,是允许出现上限小于下限的,即区间宽度为负值。
但是,这个指标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因此需要许多修正。我列示如下:
A、当年拨备前利润中有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
将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从拨备前利润中剔除掉就好了。
B、没有足额计提信贷业务以外的减值
这只能通过舆情或评级报告来获得了。
C、银行的贷款多“以次充好”
在计算信贷资产减值损失的下限时,拨备覆盖率在计算时,将关注类贷款也纳入不良资产的范畴,再以此标准计算出一个可调节利润范围的度量,进行横向比较。
D、银行因“言多必失”而隐瞒
这只能通过舆情或评级报告来获知了。
E、银行与关联方“血农于水”
4、附: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A、如何看评级报告
上文多次提到了评级报告在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评级报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一些财务报表里看不到的东西。
-
重要的暗示
一般评级公司的用词都比较中性,挺差=一般,特别差=较差,实在太差了=有待提高;挺好、非常好=较好,太好了=很好,逆天了=极好。因此,在评级报告中出现偏负面的词,其实就是分析师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往往在首页、段中。 -
多说了几句话
一般评级公司的报告都是有固定模式的,如果某一处多说了几句话,那说明这里的问题不小。
B、关于关联方
财务报告中的和评级报告中的关联方贷款余额有时不准确,但是一旦因此出事,那就不是小事。因此切不可小觑这一项,需要自己扒股东信息,重新去查。
C、关于财务报告
如果一家银行没能按时披露财务报告(即发出来延期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告),那我建议一棍子打死算了。
还有就是审计报告出具的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那我建议也是一棍子打死算了。
以上情况出现时,建议直接去看挤兑时它能不能挺得住就行了。
D、关于投资类业务
债权类方面投资的,可以通过年总资产收益率(剔除掉杠杆策略带来的收益),来反推其资产质量。如果年总资产收益率达到6%以上,那就比较危险了,说明债权类投资中一定有高风险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