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31
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一、概说
1.自然式山水田园形成的基础
(1)理论
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2)自然环境中国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2.唐代之前中国的园林的发展
(1)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当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2)汉代时期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规模最大,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珍奇果木禽兽。
(3)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人们形成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①晋代
a.发展原因
第一,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尽情享受江南秀丽风光并讴歌自然之美。
第二,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第三,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如东晋时以王、谢为首的士族聚居于建康、会稽一带,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
b.发展表现
第一,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集会和他们的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就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
第二,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士族聚居之地,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相继兴起。
第三,都城建康,苑园尤盛,帝苑以华林、乐游两园为最著名,大臣之园多近秦淮、青溪二水及钟山之阳。②南朝
a.发展原因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和时尚所趋并无二致,苑囿风格有明显改变。
b.发展表现
第一,开池筑山、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出现。
第二,出现城郊风景点。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既可畅览远山平川之美,又能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是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3.唐宋至明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
(1)理景的普及化
①总体趋势
a.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
b.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②唐代时期园林建筑已遍及南北许多府、县城市。江南的杭州、苏州、湖州等城市都由刺史建造郊区风景游览地。
a.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西湖至灵隐一路有五亭。为自己设计山间别墅——庐山草堂和洛阳履道坊的宅园。
b.颜真卿在湖州建白蘋洲。
c.柳宗元亲自规划修建了钴鉧潭和龙兴寺东丘景点,并在风景的分类、建设原则及其社会意义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践、有理论的风景建筑家。
③宋代时期
a.府县公署内设立郡圃的风气盛极一时。
b.平江府城(今苏州)中,一府、二县(吴县、长洲县)及府属各司的衙署都设有后花园,每值时令佳节都向市民开放,以示“与民同乐”。
c.平江郊外的石湖、天池山、洞庭东西山等风景幽胜处,有不少别墅与私园。
d.城郊风景点也比唐代更加普及。
④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大小城市以至僻远乡村都有营造私园和进行近郊风景建设的活动。
b.明清两代,苏州始终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其成为江南园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c.作为我国重要外贸港口的广州以及边远的云南、台湾等地,园林也有了新的发展。
(2)园林功能生活化
①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②明代有些园林的内容已十分庞杂,房屋很多。
③园林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造园要素密集化
①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这种特点。
②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
(4)造园手法精致化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概言之,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
①唐宋时期
a.山水画风格的影响随着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b.文人诗人对园林的作用
第一,一批著名文士如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文,对提高全社会的自然审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文人诗人亲自建造风景点和园林,并阐发风景园林的审美标准、处理手法,提高了造园理论与技巧。
②明清二代
a.原因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各种艺术的审美取向都趋于繁缛拘谨,不再具有唐代那种开朗豪放的气势。
b.风格造园风格趋于繁密、精致,理景手法更加丰富娴熟。
③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园林风格的影响a.表现中国园林既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儒道二学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b.二者的相同点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二者并无根本冲突,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c.二者的不同点儒者造园理景的指导思想仍是人世的,和道家出世的思想有所不同,因此唐宋以后的园林日趋世俗化,园中充满居住、待客、宴乐、读书、课子、礼拜道佛等世俗生活内容。
二、明清皇家苑囿
1.明清两代的帝苑建造
(1)明代受朱元璋的“祖训”影响,明代帝苑不发达,其数量与规模都微不足道。
(2)清代
①康熙时期开始建造离宫苑园,从北京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到承德避暑山庄,工程迭起。宗室贵戚也多“赐园”的兴作。
②雍正将他做皇子时的“赐园”圆明园大事扩建,成为他理政与居住之所,当时面积约3000亩,乾隆时扩建至5000余亩。
③乾隆是清代园林兴作的极盛期,曾6次巡游江南,对园林建造有独到见解。
a.将各地名园胜景仿制于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
b.在圆明园东侧建长春、绮春两园,其中长春园还有一区欧洲式园林,内有巴洛克式宫殿、喷泉和规则式植物布置(现存圆明园西洋建筑残迹即属之)。
c.结合改造瓮山前湖成为城市供水的蓄水库,建造了一座大型园林——清漪园(光绪间改名为颐和园)。从而在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万泉两水系所经各园为主体的苑园区。
2.清代帝苑特征
(1)清代帝苑的内涵
①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②供游乐的园林。
(2)清代苑囿的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明代。
(3)帝王苑囿的指导思想
①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②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4)宫廷建筑的特点
①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轴线对称,崇台峻宇,琉璃彩画,高脊重吻。
②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
③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常不用斗栱,装修简洁轻巧,或不用彩画,即用也较素雅。
④皇家园林堂皇而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基本是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
⑤苑囿中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园林面积很大,在一些园中之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山。在大范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相结合。
⑥花木配植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以单株欣赏为主。
⑦各园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景。
3.北京明、清三海
(1)北京三海的发展
a.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人大都,位于皇城内,称为太液池(含今北海、中海两部分)。
b.明时仍沿用太液池名称,在南端加挖了“南海”,统称西苑,是明朝的主要御苑。
c.清代三海规模未有扩展,但建筑物大量增加。
(2)北京三海的作用三海紧靠宫城,是帝王游息、居住、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清帝在城内居住时,常在苑内召见大臣,宴会公卿,接见外藩,慰劳将帅,武科较技。
(3)北海
①面积规模北海面积最大,总面积约70km2,布局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建筑群,与唐长安大明宫太液池的手法相似。
②建筑布局a.明时池西尚有水禽与殿亭。
b.清顺治八年将琼华岛的广寒殿改建为喇嘛塔,成为全园构图中心。
c.乾隆时岛上兴筑了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和假山石洞等。并在山北沿池建二层楼的长廊,用以衬托整个万岁山。
d.北海北岸布置了几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阐福寺等,还有大圆智宝殿前彩色琉璃镶砌的九龙壁。
e.北海东岸和北岸有濠濮涧、画舫斋和静心斋三组幽曲封闭的小景区,与开阔的北海形成对比。其中静心斋的假山为乾隆时作品。
(4)中海、南海
①中海、南海水面稍小,景物不及北海丰富。
②中海狭长,两岸树木中露出万寿殿、紫光阁,水中立一小亭。
③南海水中有瀛台,建筑物比较低平,岸上殿宇也不多。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发展历史
①清康熙为了避暑,在承德北郊热河泉源头处建造了这座离宫。
②乾隆时,又扩大面积,增加36景。
③咸丰末年,皇帝后妃夏季常来避暑,或在秋季在其北面围场行猎,并召见蒙古贵族。
(2)面积规模避暑山庄周围20多里,园内山岭占4/5,平坦地区仅占1/5,其中有许多水面,系热河泉水汇聚而成。
(3)建筑布局
①园区分为湖区、平原区与山岭区三大部分。池沼地带北面有一片较大的平地,布置有万树园、试马埭、藏书楼文津阁及永佑寺等,是清帝习射、竞技、宴会的场所。
②山区建造一些小巧而富于变化的休息游观性建筑物和不少庙宇,都根据山地特点,布置得曲折起伏,错落有致。
③居住朝会用的宫殿部分位于园的南面,靠近承德市区一边。
④正门向南,由几组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其中包括正殿“澹泊敬敬诚”殿一路,乾隆之母所居的“松鹤斋”一路,以及听戏用的“清音阁”和康熙所居的“万壑松风”殿等。
(4)风格特征
①山区所占面积甚大,园林造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加以利用,以山区布置大量风景点,形成山庄特色。
②园中水面较小,但在模仿江南名胜风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③园中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风格较北京淡雅,符合“山庄”之义。
④正殿澹泊敬诚是楠木殿,雕刻精细。
5.清漪园(颐和园)
(1)地理位置清漪园在北京西北郊,与圆明园毗邻,是颐和园的前身。
(2)发展历史
①金朝建造了行宫,元代加以扩建,明代建有好山园,山名瓮山,前有西湖。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大规模的园林,称为清漪园。
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北京,清漪园全部被掠被毁。
③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取意“颐养冲和”,改名为颐和园,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成。
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又毁此园。
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下令修复,添建了不少建筑物,现存的颐和园大部分建筑是此时的遗物。
(3)建筑布局颐和园的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①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②万寿山前山部分。
③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④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4000余亩,水面占3/4。
(4)风格特征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装修富丽,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仅屋顶多用灰瓦卷棚顶,庭中点缀少量花木、湖石,显得与大内宫殿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