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无后”为“不告而娶”,赵岐认为首个“不孝”便是逢迎

2024-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限江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很多年轻人都知道,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父母长辈催他们结婚的时候,就经常对他们说这句话;催他们抓紧时间生孩子的时候,又把这句话给搬了出来……

要是被逼急了反问他们一句:不孝有三,那俩是个啥?无后为大,啥叫无后呀?很多人还真就答不出来了,当然这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多少学识,毕竟最早说这话的孟子,也没有给说出个一二三来。先看看下面据说是孟子的原话:“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段话里面,孟老夫子只说了个“无后为大”。至于“无后”是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孟子根本就没有解释。为啥不解释?没有必要。因为孟子在这里讨论的压根就不是有没有后代的问题。

舜娶的老婆都是谁的孩子?那可是尧的闺女,而且还一娶就是俩。娶了俩老婆还能没有后代?总不能说尧的那俩闺女都是石女吧!

这里说的“无后”,就是指舜“不告而娶”。孟子在这里探讨的问题是,舜“不告而娶”这种行为到底是不是不孝?连声招呼都不打,亲家连个面儿都没见,就把媳妇娶进门了。这不就是在甩脸给老爷子看嘛!

不孝有三

再说下前面的“不孝有三”的那个“三”,在好多的古文当中,并不是指数学意义上的那个“三”。《阴符经》的一段文字就是如此:“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由此可见,三没有啥数学意义,纯文学上指个多而已。

那么,应该怎么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呢?先看一段孔子的话再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这儿,甩脸子给长辈才是最恶劣的一种表现。

东汉末年的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句也有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孟子他老人家说话也有点矛盾,《孟子》一书总共提出了“孝”的五个方面:“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而赵岐在《孟子章句》中提出的三不孝,和孟子所谓的五不孝,显然是有所出入的。但是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赵岐,都没把没有后代放在第一位。甚至于孔孟本身都没提到有后代的问题,赵岐这种解释也是有些穿凿。孟子眼里“私妻子”还是不孝的一种。

由此可见,读书千万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过度死扣字眼或者断章取义,应该照顾上下文才能了解所读的内容其精髓所在,否则甚至有颠倒是非黑白的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