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争霸背景下的小国生存法则
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两个或若干个大国争霸现象,人们的眼光大都被这些争霸的大国所吸引,争霸的过程与结果往往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别忘了,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更可怜的还是那些小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互相兼并,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纷纷称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当上各诸侯国霸主。
大国崛起争霸的同时,各小诸侯国生存越来越困难。首先,小诸侯国不得不承认大国霸主地位,接受霸主领导。公元前656年,因为楚国不愿向周天子朝贡,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带领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讨伐楚国,楚国不得不认怂。事后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大会,就连周天子也不得不派人参加会盟,齐桓公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后来,晋国与楚国争霸,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军,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亲自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霸主)。这些霸主经常召集会议,小诸侯国们不得不参加。其次,小诸侯国必须向霸主纳贡,把国君的儿子送到大国当人质,表达自己的忠心。此外,与其中一个大国结盟,但当大国间发生战争时,小诸侯国必须派兵参加,从而不得不裹挟入战争之中。
周天子当初分封了“八百诸侯”,但到春秋末期,几百个小诸侯国不断被兼并,最后只剩下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了。由此可见,小诸侯国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那么,面对大国争霸局面,小诸侯国如何才能自保生存下去呢?通常的做法以下几种方式。
1、与大国结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打不过就交好,谁能打败咱们俩?春秋时期,很多小诸侯国就采取这种策略,比如鲁、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在齐国当霸主的时候,争相与齐国结盟,在齐国的领导下共同派兵攻打楚国。但是,当齐桓公死了之后,齐国力量变弱,这些国家又立刻转向楚国,争着与楚国结盟了。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实力的较量,你的力量强,别国就来与你交好;你的力量弱,就会受背叛、被欺负。
2、保持相对中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宋国。宋国原本是个实力比较强的诸侯国,但是宋国绝对忠实地继承了周朝的“礼”,连打仗都讲究“仁义”,结果宋襄公的仁义导致了宋国争霸失败,国力大损。但宋国在大国争霸过程中最初还能保持中立,并有时还担当战争调停者。在晋楚争霸多年却无结果的情况下,公元前579年,双方举行“弭兵之会”,由宋国约合双方坐下来和谈,签订了和约。之后晋楚又发生争霸战争,又是宋国在公元前546年将战争双方约合谈判。但中立国最终还是不能自保,最后亡国了。
3、参与争霸。有些诸侯国通过发展生产和改革弊政、吸引人才,自立自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逐渐参与到争霸行列中。比如吴越两国,吴国在伍子胥的协助下发展壮大,争霸野心逐渐显现出来,吴王阖闾大举进攻楚国,一直打到了楚国的都城。吴国后来又攻打越国,大败越王勾践。阖闾死了后,他的儿子夫差率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国争做霸主。而越国一开始差点亡国,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国都城,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也像夫差一样,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也成为了霸主。
历史总是相似的,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苏美英中为首的同盟国,当两大集团对垒,众多小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选择站位,最后不得不卷入战争的漩涡。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中美之间摩擦不断增加,美国选择将中国作为对手,不断打压中国,一些国家加盟西方阵营,成为美国的马前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其实是实力不足,依靠加盟获取利益,等到有一天实力对比发生反转,必定又是另一幅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