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我们不一样
细数中秋,除了高中毕业以前,大部分时间是与家人一起过的,自从读大学之后,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
脑袋里已然全无中秋的概念,转而成为与同学、同事的中秋, 抑或是独自一人的中秋,甚至是有那么一两次在路上的中秋。
仔细算下来,这已经是第十六个中秋节,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
长久以来,我们都把中秋放在与春节同样的位置,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我自六七岁就可吟诵的诗句,那时候的我,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不必非要赏月,但是一定要摆出苹果、香蕉、月饼祭奠先祖。不管怎样,一家人总是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顿团圆饭,一起看个中秋晚会,趁着上厕所的时候,抬头看看今夜的月亮,回到房间必定是要和父母说“今晚的月亮很大很圆”。
母亲也必定会告诉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晚的肯定是要比今晚的更亮,比今晚的更圆”,我也常常怀着“一定要看明晚的月亮”的决心,安然入睡。
读大学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真的有赏月晚会。大家围坐在操场草坪上,说起自己家乡的中秋故事,说着说着,嗓子就沙哑了,幸好是在室外,再亮的月光也照不亮,顺着脸颊默默留下的泪水。那是我第一次对中秋节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想想还是因为初次离家上千里,思念父母而已!
想来中秋月圆夜,对家人那种极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就只有2003年那一次了。自此以后的四年,乃至工作后的很多年,开始习惯了中秋节晚上和同学、同事一起度过了。
众人聚在一起搞一个中秋晚会,热热闹闹的唱唱歌,给亲朋发一通祝福短信,抽空给家人打个电话。在熄灯号响起的时候,躺在床上,就算是这神圣的节日彻底结束了。
中秋,我们不一样自此以后记忆尚且比较深刻的中秋,恐怕只有2014年在高原过的中秋和2018年在火车上的中秋了。
2014年7月份,到了格尔木,驻扎在海拔4000多米小南川。从7月份开始棉衣棉裤加身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念头,要让在高原的每一个节日过的有意义。毕竟是第一次到高原,而且说不定是人生的最后一次。
因为身体适应能力较差,大概调节了半个多月才适应过来,整个人有了精神的时候,已经是在八月初了,距离下半年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就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对高原来说,真的是恍惚之间的事情。
因为有临时性突击任务加在中间,每日早出晚归,就连周末也时常不得休息,所以对于准备中秋节的事情也就淡忘了。直到中秋节来临前的两三天才接到通知,要各自准备一场名为“昆仑望月”的中秋晚会。
虽然异常的仓促,但是好在那个中秋节是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大群人围坐着吃火锅,吃完火锅收拾停当就开始分发月饼,围着火炉畅谈各自的中秋故事。等到夜里九点钟,所有人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共赏明月。这怕是自工作以来,第一次很认真的赏月了。不过那天的月亮真的很圆、很大,而且很近!
“莽莽昆仑望月,千里乡愁千里路,思念,何处安放! 皑皑白雪成霜,万丈高原万丈高,兄弟,在我身边! 莫道路途遥远,祈愿自会到达!”
那夜,只写下这样的句子!
去年中秋,下午6点多钟接到出差通知,仓促间从外面赶回来,整理东西,晚上9点多钟就出发了。
一路上躺在狭窄的卧铺车厢,思绪万千。于是拿起手机,写下这样的诗句:“四海共邀一轮明月,五湖难解两处愁,举杯遥祝亲朋,康安,康安。一路风尘夜奔千里,两处相思谁人知,莫是乌云遮月,黯然,黯然。”
辗转反侧,无心入眠,又写了“辗转千里赴鸟市,竟在圆月之夜,回望十五载,未与高堂茶话明月。披铁甲、斬荆棘,头顶边关明月,卸甲归田日,执子之手共话桑麻。”
这恐怕是十五年来未曾与家人,共度任何一个中秋的情绪爆发。
今日的中秋,我在羊城。不一样的地点,同样的中秋,只是这样的中秋,依旧是一个人过!
昨夜跨过零点,已经算是中秋节了,辗转反侧,一直到凌晨四点钟才入睡。睡到八点钟就醒了,看到微信里一大堆的节日问候,一一回复了。末了,想要写下点什么,亦或祝福,亦或感慨,但又默默的删除了。
对于一个十六年不曾与家人共度过一个中秋的人来说,似乎已经没有资格再谈中秋佳节。
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是别人的,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中秋,我们不一样 中秋,我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