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书友会

说实话,你可能对“事实和观点”一无所知!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KAIQI真爱梦想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事实和观点”。

先聊一对母女的小故事:周天的时候,大叔在星巴克里写文章,隔壁桌有一对母女,女孩看样子估计在4-5岁左右。母女互动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女孩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杯子,杯子里的水洒了一地。

妈妈倒是很冷静,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的训斥她,让女孩先转移到桌子的另一边,然后,说了一句 “你每次出来都这样,把杯子打翻”。从打翻水杯到妈妈收拾完,女孩一直没有说话。

在大叔看来,这位妈妈使用了一个非常伤人的词汇——每次。同理的词,还有:永远、总是。 

在这个情况下,大叔第一反应是,在表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事实和观点”?

用客观事实来陈述,可能会更好

大叔当时在思考:

如果我是那位妈妈,我可能会说:“宝贝,这是你第三次打翻水杯了,对吗。”

首先,使用事实描述问题。不管女孩打翻多少次,此时此刻,这个事情发生多少次,就是多少次。用具体数字。

然后,和对方做一个基于事实的约定:“我们来做个约定,从现在开始,最多打翻五次。”做到了给一个什么奖励,做不到我们要顶一个什么惩罚。

一个孩子的行为,不可能转眼就发生变化,可以给她一个成长的空间,留2-3次犯错的机会,但每次犯错,也要告诉她离目标还有多远。

不基于事实的描述,会由于观点的不同产生对抗

刚才的案例,女孩打翻水杯是一个事实,但是,每次出来都打翻,并非是一个事实。

如果我们把这对母女年龄再长一点,女孩的逆反心理再大一点,妈妈说你每次都这样,女孩心里可能会说,不就是3次嘛,有这么严重吗?我有这么不靠谱吗?心理对抗就会因此产生。

这样的对抗,是不是很常见。很多小吵小闹都很类似。

事实和观点。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话题,但是,现实情况是,在我们的思维体系里,这个非常基础的知识点,我们认知很少。

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A说“来,描述一下事实”,B噼里啪啦给你一堆观点,A说”关于此事,你的观点是什么?”,B说了一堆,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持什么观点。

这个B君,有可能是别人,也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己。

连斜杠大叔真正系统去理解“事实和观点”,都已经是工作n年后,参加盛拓集团的内部培训,才建立认知。想想真是可怕。

关于“事实和观点”的教育在国外是常态

关于事实和观点的教育问题,大叔想做一个转载,原文源自小花生网。

之所以选这一篇,是因为这篇读起来,让人很震撼,了解一下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从小就系统学习和训练的,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事实和观点培训。

标题是:

《为什么国外孩子从小学习怎么区分 Facts & Opinions?因为这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以下是大叔对原文的内容摘录:

最近一些社会事件(什么事?大家自己脑补!)引起很多争议,朋友圈和微信群经常被刷屏,大家各种热烈辩论,但好像总说不到一块儿去。

这让我想起一位小花生网友曾经告诉我的一件事儿。他家小孩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经常做一种练习,叫:Facts and Opinions ,给小孩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让他们区分,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 (这是一个观点)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

比如,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

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观点)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事实)

在海里会感到害怕(观点)...

这张给小朋友做的海报特别能说明问题:

Fact(事实):

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

Opinion(观点):

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

我们来看看国外小朋友是怎样去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的 ...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这个阶段,会让小朋友区分简单的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比如:

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实)

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观点)

还让孩子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比如: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在一所学校的一年级,老师用《三只小猪》这个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例子,让孩子分辨这个故事里,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这些练习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道理却不浅。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大灰狼是坏蛋,感觉事实就是这样,根本不用多想,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观点,并非事实。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 ...),或比较级形容词的(best, worst, greatest ...)的,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

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 ... 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儿(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专门学习 Persuasive Writing,直接翻译为“劝说性写作”,比较像咱们这里的 “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撑他们的观点。下面这种练习纸用的很多。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开篇句子 (Lead Sentence)

原因(Reason)

证据(Evidence)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摘录到此结束。

摘录这个内容,我的观点是:并不是想讨论某些教育体系的好坏优劣,不想参与五毛还是美分的讨论,而是希望大家能多思考一下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真的理解吗?

我们来烧脑一下,回到上面的一个图?在海里会感到害怕,这个是观点么?

从心理学上,去解释害怕:

大叔咨询了一位心理学前辈,关于情绪和感受:在心理学上,感受的生理基础是身体状态,就是激素分泌、平滑肌收缩等等

某个人在海里,身体状态发生异常,体内某项激素指数异常,心跳速度数据发生不同于平常状态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情绪,心理学定义为害怕,那么,这个害怕我们用数据来表示,是事实还是观点?

再来一个小例子:

前段时间,大叔在看一个中概股公司的财报,财报数据营收额环比增长。有些人给出看好的观点,但是,有些投资机构下降了预期。

有网友就用事实和观点来分析一下:

该公司营收环比增长,增长率下降,核心产品增长很小,竞争对手数据增幅相比更大。对于未来的预期,投资机构给出了担忧的观点。

同样一个增长的数据,有人给出了看好的观点,有人给出担忧的观点,这就是每个人由于对事实理解不同的观点差异。

关于事实和观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被大家谈起,昨晚看到一个大V发了一篇关于996的热文之后,深受言语攻击,又发了一篇观点阐述文,又提到了事实和观点。

放出来,关于事实和观点,大家自行理解吧。

对了,还有《奇葩说》也提到了事实和观点。这真是一个用不正经的方式讲正经道理的综艺。没错,这是我的观点,那么,你的观点呢?

文末彩蛋:为什么国外的教育体系对事实和观点的教育那么深入,还会发生川普竞选时,民众被一些观点引导的事情?

斜杠大叔:即便是知道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要做出正确决策,依然不易。还需要一些技能。(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发胖最容易了)

我们周四原创更新,就聊聊一个核心知识点:证实倾向。

如何引导别人,又或如何不被人引导”

周四晚21点,不见不散。

关于斜杠大叔老邱

斜杠大叔老邱,80后中年人,计算机硕士,毕业以后未入猿圈,加入科技传媒从事编辑工作,后转型做营销策划。大叔在媒体、游戏、众筹、投资和创业里斜杠,做过一线的工作,也带过团队。知道一些内幕,操过一些盘,做过一些千万级案子。

喜欢咖啡,文艺范。斜杠大叔这个号会从我的读书分享开始,暂时只想分享一些技能型的书,看了就能上手解决问题。不定期的斜杠到美食和音乐及其它领域。咱们边谋生,边谋活。

愿意多聊的加大叔个人微信,不保证每个人的每个问题都有的聊,得看大叔个人兴趣。

需要做文章转载或者商业合作的,请先加我个人微信号沟通。谢谢!

这是斜杠大叔的第3篇原创文章,希望大家能多留言,给大叔提提宝贵意见,让大叔写出更好的文章献给你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